海淀三山五园之约会大师
| ||
| ||
| ||
香山,是被誉为“神京右臂”的西山的一条支脉。峰泉花树、清溪长流、层峦巨壑,为世人所称颂,被赞之为“神皋隩区”。海淀三山五园之约会大师,让历史说话,让文化发声,汇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揭开香山静宜园的历史尘封,穿越近千年时空,重新梳理香山的璀璨文明,触摸生生不息的园林脉搏。本期约会大师,特邀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顾问张宝章为我们讲述最爱香山好之行宫别院。
特邀专家张宝章,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顾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北京皇家园林和史地民俗研究。
历代君王爱“香山”
吟诗何处好,红叶最高峰
苍松翠柏,林月照泉,与太行山一脉联系在一起,香山以其峻秀的地理优势,受到一代又一代君王的青睐。
清代康熙年间修建了香山行宫。但香山静宜园真正大规模的建成,是源于乾隆对香山的喜爱。乾隆曾为香山题诗:“他日吟诗何处好,白云红叶最高峰。”乾隆八年四月,在一次香山之行中,乾隆共写了六题十二首诗,完全倾注了他对香山的喜爱。最后他总结了两句“从来不识香山面,一见还如遇故人。”意思是,虽然这里的景致很新鲜,但是很亲切,就好像我看见老朋友一样。他对香山是如此欣赏,所以他就下了个决心,要在康熙皇帝香山行宫的基础之上,建设一个宏大的皇家山地园林。
“山居园林”始落成
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
作为富甲四海的天子,乾隆决定,将所有的优雅和美丽,汇集于他的行宫别院中。1746年初,乾隆下了一道圣旨,将香山行宫改名为静宜园。这一年三月底,园内的28景建成了,从圆明园到香山的御路也修好了。乾隆写了一个组诗,即静宜园二十八景诗。一座两千五百多亩的巨大山地园林,正式宣告建成。园子里有四种建筑和景观,一种就是行宫别院,是皇帝居住和办公休息的地方。第二种是佛教寺庙和道教寺庙。第三种是山水景观,最后是观景的佳处。
“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建高低参差的殿宇相望借景,修亭、轩、庐、舫、室,观香山奇貌,而工程量最为浩大的则是修建行宫别院。香山中有乾隆处理政务的宫殿,更成为他闲暇游憩的后花园。
游园不忘政务
享栖息之乐,承父祖之志
勤政殿是静宜园里规模最大最雄伟的一个殿堂,是乾隆上朝理政的一个地方。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京城里面的西苑三海的视事之所,就是勤政殿,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的视事之所,叫勤政亲贤殿,所以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勤政殿,表明他要继承父祖的遗志,把这个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
从勤政殿的殿后往山上走,北侧有四个院落,其中有一个院落主殿叫致远斋,是乾隆每天办公的地方,他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完了以后,就到致远斋来批阅奏折处理公务,接见臣僚。现在,勤政殿和致远斋,也都按照原样修复了。
乾隆在香山静宜园将办公与游园完美结合,“游园不忘政务”。在这里,乾隆与群臣探讨国家大事,筹划民生疾苦,如同勤政殿前高挂的楹联所述,“林月映宵衣,寮寀一堂师帝典。松风传昼漏,农桑四野绘豳图。”静宜园和圆明园一样,有栖息的乐趣,省去了往来的劳顿;而乾隆则在喜山水之乐的同时,又勉励自己不能荒废政事。
最爱香山好
见证深情厚谊,承载治国情怀
在香山静宜园的二十八景中,栖云楼是乾隆最喜欢的地方,他每次去香山,第一个落脚之地,就是栖云楼。栖云楼见证了乾隆与章嘉国师的深厚友谊。乾隆每次到栖云楼来,都要把章嘉国师请过来,交流、谈经说道,研究翻译佛经的问题。后来,章嘉国师圆寂了,乾隆每一次到栖云楼来,都会写诗怀念,悼念他这位同窗和伙伴。
“重农耕,恤子民”,作为执掌乾坤的天子,不仅要处理国务,还要注重品德修养,具备圣人的才德,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香山静宜园也承载了乾隆以孝治国的儒家情怀。
每年乾隆从在职的文职官员、武职官员和退休人员三种人中,每种人选九个最老、最有声望、最有成就的,一共选出二十七个人,叫“三班九老会”,让二十七个人到香山静宜园去逛,并请他们吃饭,请皇家画院的高级画师,画他们在园子里游玩的情况,以此也在标榜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