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北京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北京故事

再见,26岁的运煤小站

因石景山热电厂而建的养三站,将随热电厂的关停而拆除;员工称像家一样难别离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2月16日,石景山最后一个工业火车站养三站即将关停。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k1178次列车通过。”

  不同于以往条件反射般刻板重复,操控电子行车日志的值班员孙虎,在“通过”二字前稍有停顿,尔后提高音调,吐字有力。

  列车驶过的铛铛声远去,孙虎舒口气,抬头看了眼搭档,右手轻拍桌子,“完喽”,孙虎起身。

  12月18日14时11分,这是孙虎来到养三站近八年来,第一次在工作台放松自己,也是他首次在18时交班点前下班。

  随着石景山热电厂的关停,为其运输电煤的养三站也终止使命。18日,养三站关闭车机联控信号。此后,再无车辆停靠养三站,也再无过往司机,收到来自“养三电台”的声音。

  养三站成为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的丰沙铁路线上,最年轻的车站。

  热电厂关停 小站结束使命

  不同于人来人往的客运车站,坐落于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的养三站,紧邻永定河,2公里开外才有村庄。

  被围栏隔起的养三站,由三五栋不超两层的鹅黄色小楼组成。1989年,为保证北京西部地区的电、暖供应,石景山热电厂北侧的丰沙线铁路轨道旁,建起一个铁路小站——石景山热电厂站,主要任务是接卸电煤。

  由于位于养马场站与三家店站之间,石景山热电厂站后改名为养三站。虽以电煤运输为主,但站内每日会通行120对客货列车,不过没有客运列车停靠。

  为了压减燃煤,减排治污,今年3月,百年石景山热电厂关停,依托它而建立的养三站也被告知结束使命,调车工作随即停止,车列将不会再进行解体、编组、甩挂等作业。

  11月17日凌晨,身着反光背心的工人们,用机器拧掉了固定铁轨的螺丝帽,拔出了车站北头正线上的第一组道岔(车列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连接设备),养三站的拆除工作开始。

  用电高峰期日运煤2万吨

  听闻车站开始拆除,曾在养三站担任过一年副站长的王安胜,带着相机,回到现场。

  因养三站货运量大,2012年5月,本在其他站任值班员的王安胜调来养三站担任干部。

  王安胜在大学毕业后,曾在其他车站任过职,但他最难忘养三站春暖花开的时节。小站幽僻,春夏时鸟儿声音清脆,紧邻的永定河景区绿化程度高,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自然风光。摄影爱好者也会来到靠近小站的围栏处,拍摄来往的火车。

  为保证游客安全,值班人员需增加巡逻强度,防止游客进入轨道周围。王安胜与同事一边巡查,一边看着周围结伴出行的家庭享受永定河景色。

  但冬夏并不好过。夏天,发电压力增大,高峰期日耗2万吨煤,约摸7列车的运量。调车人员顶着日头在户外,用调车机将火车拉进热电厂,随后翻车机将火车翻转180度,把煤倾倒至地下储煤仓库。调车人员再将空车编成一列拉出。

  因为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掺水,冬天供暖季,运来的煤块都冻在一起。调车人员戴着手套,触碰到各种铁器,还是觉得冷得刺到骨子里。

  王安胜称这里是成长的地方,让他明白了责任与坚守。

  重复接发车用语两千句

  养三站实行“倒班”工作制。员工25人,除去预备干部,正班每班4人。白班从8时开始,18时结束,夜班工作人员接班后再工作至次日8时。

  为保证人员专心工作,上班收手机是铁路行业的硬性规定。每天接班,值班人员要将手机交至站长室的保管箱里上锁。取手机需要签字,家里有急事儿,也只能打单位座机。

  一刻也不能松懈的,是车站二楼值班室里的值班人员,他们要通过电话、电台、对讲机沟通,了解列车运行状态,并为行驶的列车给出即将经过线路的信号,保证列车安全正点。

  白天的养三站会通过110趟列车,夜间增至130趟,列车运行密集时段,值班员上厕所都要跑着去。在工作的十小时内,为了保证及时给信号,他们往往要重复接发车标准用语两千余句。

  每次电话响起,信号传来,胡波习惯拿起桌子上的一把透明直尺,用它的边角按下电话接听键。

  自1995年招工,刚满18岁的胡波来到养三站,如今已过20个年头。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一天10小时几乎都坐在电脑前,打饭偶尔得托值班干部帮忙。

  胡波已不清楚是何时养成用直尺接听电话的习惯,但他记得,如今13cm左右长短、四周棱角被磨得圆滑、一点刻度也不显现的尺子,已用了26年,曾经有30cm长,“是老前辈留下的东西,舍不得丢。”

  胡波面前,电脑屏幕模样的电子行车系统,在2007年前,还是需要手动拨动按钮来给列车线路信号的设备。当时每过一辆车,值班员需用笔在纸质的行车日志上记录,列车顺利通过后,值班员要用尺子比着,在相应的表格框内画直线。而今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对于养三站,胡波说,像家一样难别离。

  香烟浓茶提神过长夜

  老员工杨长生,从建站开始,就在养三站担任外勤助理,车站里的人都喊他杨师傅。他每日需不断起立、坐下一百多次,往返于行车室与室外的岗位亭。

  往常,车接近了,杨师傅在接到值班员对讲机里的指示后,会整整身上带有反光条的橘黄色防护坎肩,左手拿起一面红旗,右手拿起一面绿旗,走向距行车室两米外的岗位亭。

  岗位亭正正方方,约2平米大小,三面围有透明玻璃。杨师傅进入岗位亭,面向出站信号方向,举起右手绿旗,将胳膊抬至与地面平行位置。

  老杨曾说,在这个岗位二十余年,就想踏实把事儿做好,规定接发车动作,他也极力做到标准。

  值班助理樊书明来到养三站时,女儿还小,今年女儿已28岁。在樊书明印象里,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论白班夜班,回去就得睡觉,“在车站待的时间,要比在家待得久。”

  如何提神,全靠浓茶和香烟。铁路人好饮茶,长夜难熬时,不能聊天唠嗑,只有一杯接一杯的茶水让自己清醒。

  十多年来没在家过节

  现任站长刘献君,是2012年3月调任至养三站。

  12月18日14时,刘献君提前几分钟,来到车站外空地,等待k1178次列车驶来。

  14时11分,列车过站,目送k1178次列车消失在视线,刘献君关闭信号设备,此后,位于养马场站与三家店站之间的养三站,不再有联动职能。行车室里,老黄历定格在放大的黑体数字“18”一页。

  值班人员开始拿出提前备好的纸箱,将办公用品打包,运走,清空屋内设备。有员工特意留了剩菜,倒给在站里流浪多年的几只野猫。

  陪伴他们多年的茶杯、饭盒,大家都舍不得扔,决定拿回家继续使用。

  丰沙线上的120对列车,还将从养三站的两条正线上通过,剩余轨道将会陆续拆除。26年的小楼,也会在人员分配完毕后破拆。此后的养三站,可能会变成一片沥青铺成的平坦道路,长安街西延线从此经过。至于25人的去向,暂时还不明了。

  作为“铁路人”,多名养三站老员工称,十多年来没有在家过节,轮到值班,就待在小站,不能放炮,不能喝酒,吃点花生瓜子改善伙食,此外再无年味儿。

  因为24小时不离岗,同事之间也从没在站外的地方聚过。刘献君想,这次分离,也该请全员一起,下馆子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