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几年前上海世博会的slogan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生活美好当做城市发展目标。其实早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就说过了,城市是建立在城市人的四种基本活动之上,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要按照人的尺度,人的视域、视角、步行距离等来估量城市各部分的大小范围。怎么才是一个越看越有味,越品越有味,越待越想待的城市?
以人为尺度的城市才有人情味
“江苏太仓,是个县级市,这个城市什么公共建筑都有,但是都不大。比如说有美术馆,很小,有博物馆,也很小,不追求大,也不追求大马路,也不追求大绿地,而这个城市非常悠闲,一点不妨碍它的经济发展。”知名旅游经济学家魏小安提及国内几个让他心仪的城市,首先就想到了太仓。
太仓有一个德国的工业园区聚集,200多家德国企业进入,也许德国人就是喜欢太仓这种闲适的氛围,觉得和欧洲很像。魏小安记得中午从酒店出来,应该说正是交通高峰,街上没什么车,安安静静的,看见有几十个德国人,就坐在路边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喝啤酒,完全就是那种理想中的休闲的感觉。
下午又去了太仓一个公园,那个公园里很大,天上无数的风筝在飘,大人在放风筝,绿地上无数的帐篷扎在那儿,孩子就开始玩,那个画面想起来就很美好。到镇上又遇到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说几次要调整他的工作岗位都不愿意走,因为喜欢这个地方,从镇上到太仓市的家开车20分钟到了。这似乎是没有理由不喜欢的一个城市。
如果说太仓是因为经济富庶而带来的闲适感,也不尽然,关键是一种属于城市生活的从容。还有云南的腾冲,基本上老城完整保留。在县城里溜达,到哪儿都是老房子,可以喝咖啡,也可以喝点小酒,这么走来走去一下午就过去了。
“多年以来,我们城市化的发展,大高楼、大广场,大绿地、大马路,四个大,意味着这个城市是以汽车为尺度的城市,我们觉得马路越宽越好,可是实际上一个城市里一定要有以人为尺度的街区,如果这个城市没有以人为尺度的街区,这个城市就没有人味。”魏小安说。其实1933年的《雅典宪章》就说过了,城市应该按照人的尺度来规划。这个原则从来没有变过。
“奥森”不是纽约中央公园
建筑规划师杨池说,“我们对城市的眼光,能不能看到未来,据说当年建设纽约的时候,规划师是一个法国人,他在纽约最中心的位置规划了一个纽约中央公园,所有人都反对这个规划,他就说了一句话,过一百年我们来看。结果,过了三十年大家就感觉太棒了,那个中央公园就是一片林子,一片水面,可是就使整个城市的品质提高了一大块。我们现在有几个城市还有这样的条件?还有这样空间?还有这样的余地?”
看到未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当初预料纽约人口将达到两百万,而这个公园将成为他们游览的中心,“公园四周的大楼即使高得比中国的长城高两倍,设计也可以保证在园里看不到这些大楼。”但是城市发展很快,摩天大楼早就高出了长城的高度,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不仅是城市中央绿地,年轻人提出要在里面组织球赛、搞露天表演、搞田径赛,自行车许可通行等等。这是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文景观的休闲空间。
北京的奥森公园和纽约的中央公园一样吗?当然不同,多数人还是觉得奥森是一个运动健身的地方,去奥森跑步或者健步,周边的休闲业态并不丰富。
大城市休闲怎么办?
北京是一个休闲城市吗?上海是一个休闲城市吗?这个问题太大,知名旅游经济学家魏小安说,“当然不是,上海可能比北京好一点。大城市就不适合休闲。”因为大城市休闲空间就不是充分的,媒体曾经报道上海的鲁迅公园整修了一年多,整修好了,开门的那一天,早上4点钟大家就排队进去了,进去之后就抢地盘。
大都市除去雾霾不说,大多数上班族上下班的时间都是数个小时,疲惫的城市和市民。而休闲,是对自由时间的多样化安排。但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形成了自己的“中央休闲区”,例如北京的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
大城市的休闲空间,夜晚是个主要时段。中央休闲区,就是让晚上吃喝玩乐到那儿去。魏小安说,“不赞成大家都去搞张艺谋这种印象系列,因为一个印象系列花钱很多,但是最终折腾下来,只解决几千人的夜生活问题。可是一个城市中央休闲区,可以解决几万人的夜生活问题。你们到什刹海看看就知道了,价格还很贵。北京现在因为什刹海成功了,南锣鼓巷起来了,现在五道营也在做,大家都按这个模式在做。”
新的城市休闲空间也在被营造,例如成都远洋太古里,和宽窄巷子形成的互补性休闲空间,市中心属于本地人,仿古建筑覆盖之下的宽窄巷子在商业品牌上缺乏对本地人的诱惑,它只能属于游客。毫无疑问,当代城市的休闲空间很大程度上就是消费集群,将商业综合体做成开放的体验式休闲街区,很大程度上是与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联系在一起的。
媒体工作者徐辽谈及自己的家乡成都,“这个城市的人爱‘耍’,好安逸,讲究吃喝,在追求生活的小乐子上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小店前也会支起个麻将摊,有事没事都喜欢站在街头打望。”那是一种真正的骨子里的属于成都的休闲气质。
■ 专家对话
“口口声声以人为本 却时时处处与人为敌”
简·雅各布斯在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呼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工程几乎都是按照单一标准打造的,并形成强大的范式,通过参观学习一再拷贝,以建设之名迅速瓦解了城市特有的多样可能,将丰富多彩的体验统一成单一的视觉冲击,这个过程类似把活体制作成标本。
变化,是城市的重要特征,而促成变化的要素包括人的阶层流动、城乡风景和物资流动,以及人在街道的活动,还有生活场景转换的可能等。而流动性增加的前提,是足够的开放度。
保护好城市的天际线、水际线、街景线,那是一道道有层次的风景线。改善居民住宅,给居民提供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政府的头号工程、民生工程。不要僵化地把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修宽公路、大广场,看作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魏小安称,“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是在中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我欣赏海德堡,扬州也不错”
新京报:您体验感比较好的休闲城市有哪些?
魏小安:我最欣赏的城市是瑞士日内瓦、德国的海德堡、英国的牛津剑桥。海德堡我去过三次,但有一次要去德国,大家说开完会你想去哪儿?我还想去海德堡,想去那儿住两天,那个地方的文化积淀,让中国人惭愧。在这个小径上走着,一个墓碑,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到那儿,又一个雕像,哲学大师,都是这样。我们去哪个地方有这种感觉?一张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文化在哪儿呢?都在博物馆里,现实中看得到吗?
新京报:国内比较欣赏哪个城市?
魏小安:扬州不错。例如扬州古城的保护,形成了新老分离,新区那边有高楼,可是在古城里基本上看不见高楼,再加上古城里面很干净,老百姓很友善,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的优美的古城。有一次我在扬州东关,看见几个老头在下棋,老太太坐在桥上,这种感觉就非常好,这种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实际上构造了一种新的吸引力。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很可能他就想在扬州多呆几天,或者干脆就把扬州当做自己的第二居住城市。
公共服务不足,旅游服务异军突起
新京报:如何看待城市休闲空间免费还是付费问题?
魏小安:城市休闲空间不等同于旅游景点,一切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不断按照市民的需求,来调整项目;把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体育、生活这些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另外能不收费尽量不收费。因为免费的机制,老百姓举双手赞成,但是很难维持,长期靠财政来供养的免费机制是维持不下来的。但是有一个补偿机制,例如扬州瘦西湖的门票提升了,从里面拿出一部分来补充这个空缺,这个机制很好,因为瘦西湖的门票是外地人买,外地人拿一些钱来补贴本地的市民。客观来说,提升了市民的福祉,也提升了观光旅游者的品质。
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休闲、城市度假发展起来了,这个园子也变成外来者一个主要活动场地,构成了一个更好的机制。现在旅游发展有一个二元结构的问题,就是外来的消费是一种强势的消费,外来的文化变成强势文化,本地的老百姓有抵触。香港人这么抵触大陆客,实际上就是这种二元结构,可是类似这样的项目是市民和外来人的一种融合,就消融这种二元结构。
新京报:休闲空间是否存在本地人和游客之间的矛盾?
魏小安:这就涉及到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城市休闲体系的营造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市民下一步的新兴需求,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但是往往我们在构造一些休闲项目的时候,一张口就是私密性,一张口就是高端。但是现在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我们要满足多少亿人的休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些。
新京报:还有公共服务的问题?
魏小安: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相比,差距在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非常发达,所以旅游公共服务有时候我们反倒看不上,比如说到法国、美国,我们很习惯先看看如果服务有问题,找哪个机构投诉去,但是美国人都说不出来旅游局在哪儿,因为他的社会公共服务基本上到位,不需要投诉。
我们的特点是社会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所以旅游公共服务异军突起,我们是用旅游公共服务代替了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所以我们提供公共休闲产品,创造好的公共环境,开展公共营销,制定一些相应的公共政策,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特色”超过一切
新京报:城市休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魏小安:文化。欧洲正是城市本身把你抓住,比如巴黎可以住一个礼拜,一点没有厌倦的感觉。
保持城市特色,就是要在坚守历史传统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城市文化创新。尊重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城市的特殊魅力,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
作为文化休闲来说,特色性的要求应该说超过了一切。比如主题公园,我们一般把它定位到观光性项目,实际上它是最集中体现了文化休闲的项目。国内这么多主题公园都不太成功,就是因为在文化特色上做得不好。
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各种新老文化的交错,没有完整的艺术设计。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基本上是中国城市的通病。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赝品充斥全中国。整个中国变成一个山寨版,一方面是对欧美国家的山寨,一方面是对明清历史的山寨,现在许多垃圾建筑,将来就是建筑垃圾。所以,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我们要给后人多留一点遗产,少留一点垃圾。
D02-D03版图分别由CFP、Gettyimages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