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旅游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旅游周刊·专题

讲述宛平故事 于细微处完成民间叙事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郑福来老人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七七事变展区为参观者讲述当年的历史。万全 摄
宛平城 王琦 摄

  (上接D07版)

  ■ 亮点回顾

  郑福来、刘汉杰、卢沟桥文物保护队……他们既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又是你我身边最亲近的邻居。在今年开展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名字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出生于1931年10月的郑福来老人今年已经84岁,他既是丰台区宛平城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又是抗战历史义务讲解员。郑福来的家卢沟桥西街,当年与驻守在卢沟桥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219团团部仅一路之隔。新中国成立后,郑福来曾担任卢沟桥镇镇长。从1951年他接待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开始,60多年来,郑福来老人坚持义务到卢沟桥、宛平城和雕塑园做“历史讲解员”,如今已经接待了70余个国家的外宾、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2015年6月,郑福来老人当选为“北京榜样”,2015年8月获中宣部“时代楷模”表彰。

  83岁的刘汉杰如今住在南苑机场社区干休所,73年前,刘汉杰的家就是地下秘密交通站。幼时,刘汉杰就跟奶奶和妈妈一起,烧水做饭招待家里的“客人”,11岁时,刘汉杰开始接受简单的任务——由他通知附近交通员过去接头并送信,除了送信之外,刘汉杰还多次护送八路军到保定市,从未发生问题,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卢沟桥文物保护队也是一支非常“接地气”的志愿者队伍,这支以72名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经有400余名志愿者,其中不少都是夫妻、母子、老伴、父子齐参与。卢沟文物保护队队长鞠庆镇已年近七旬,自2008年起,志愿承担起卢沟文物保护队的运作与管理工作,谈起文物保护队,他说:“我们这些志愿者一不懂文物,二不是专家。我们是出于对文物的爱护,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之事。”语言质朴简单却掷地有声。

  ■ 观察

  活生生的人物故事最感人!这些跟宛平一起经历过战争、走入和平年代的普通百姓,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别于常规宣传,丰台区委宣传部以郑福来老人、卢沟桥文物保护队、抗战老兵代表刘汉杰等人物典型为传播线索,通过对人物背后故事的挖掘,细节的呈现和对丰台故事的生动讲述,带动事件传播,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在挖掘郑福来故事的一年多时间里,郑福来老人的人格魅力也感染了周围很多人,也正是这种亲密的彼此互动,让所有人都更加投入,让郑福来“时代楷模”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在这个过程中,丰台区向媒体“主动爆料”的做法值得点赞。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丰台区主动梳理、深入挖掘“人物、故事、老物件、遗址”四大类型抗战题材,以人物为重点,征集相关新闻线索,编制《媒体服务指南》,引发媒体追踪报道。《北京日报》深挖抗战老兵代表刘汉杰的故事,推出《全家抗战》专版图文报道,围绕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老人的《八旬抗战义务讲解员宛平城收徒》、《诉说历史 传扬精神——郑福来64年“坚守”卢沟桥》等策划报道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丰台区还善于整合媒体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努力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广播、电视、报刊、手机报、“北京丰台”官方微博及矩阵、“发现新丰台”等资源实时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 点评

  民间叙事的深刻魅力

  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丰台区7月-10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民间叙事为中心,构建“人物核”,是这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特点。

  围绕“人物核”为中心,以宛平城居民为传播主体,采用民间叙事、群众语境的传播角度,唤醒宛平城居民的主体意识。本次活动通过选取抗战纪念活动的参与者,采访抗战亲历者或者其后人,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感悟和故事,使得丰台形象立体呈现,激发观众参与度,增强公众对于历史人文丰台的亲近感。

  相比官方叙事和文人叙事,民间叙事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更接地气。其中,宛平城居民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或者亲历者后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定位是对宛平城居民主体意识的唤醒,能更好地激发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声音

  郑福来:我18岁就在卢沟桥镇政府工作,20岁当了镇长,工作中经常接待外国朋友,从那时开始,我就坚持给来卢沟桥参观的人讲抗战史。退休之后,我更加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抗战的历史。那段苦难而不屈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这么做不为别的,就为了让我们中国人能牢记这段历史,奋发图强。

  刘汉杰:就像抗战电影、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那两年我们一直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消息和人员。亲历了战争的磨难,我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下转D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