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文总会带给人新鲜感。2015年,颜值年?撕逼年?社群年?打虎年?爆买年?阅兵年?互黑年?挨劈年?撒币年?朋友圈年?……再怎样机、关、算、尽、筛、簸、挑、拣,2015恐怕照样说不尽、道不完,任何诸如“××年”式的归纳都片面,或深或浅或笃实或浮夸地,片面。不过,当这一“片”跟那一“面”被拼接组合到一起后,一种不可预知的化学味道也便扑面而来:像芥末红薯?像麻婆三明治?很难说得清。就像网友royxy说,那句“因为喜欢上你所以喜欢上你”被他析出至少4种意思一样,关于2015的语文故事,可被赋予的“意思”或有成千上万?
这或许是因为,语文,尤其是民间语文之魅,常常是由无法归纳、难以表述、超常活跃、几近失控的那个部分来呈现,可恰恰在这类“无法确定”的暧昧空间里,2015民间语文熠熠生辉,魅惑无上。如此,本文给出的打开2015民间语文“4种方式”,不过是一种路径提示。如此,所谓2015民间语文之“新鲜”,无非他醉他的“新”,你品你的“鲜”。
biǎo qíng bāo
表情包
2015年,并非始于本年度的“表情包”表现抢眼。伴随社交媒体的快速膨胀,其简便易用,已然妇孺皆知,老少通吃,粗粗一算,至少下列3种类型的表情包在2015广受欢迎:
(1)QQ表情包。这种基于初级社交媒体的交互道具简明易用,历时经年,已固化为社群交往默认符;(2)虚拟人物表情包。如悠嘻猴、兔斯基、洋葱头等。这类表情包多为著名虚拟人物的衍生品,随着其主体形象影响力日益深广、使用人群数日益膨胀,它们已然植入当代人社交生活,成为无需说明即可直接使用的表情符;(3)真人表情包。此类型表情包来源于各类真人秀节目,这类“明星表情包”将各路参秀大咖“表情”符号化,再加配诸如“乡话多”“醉不行”“直膝箭”“秀分快”“上交国”“然并卵”“理都懂”“睡起嗨”“城会玩”之类时髦语,致使这类表情包在节目品牌+明星品牌+流行语文的组合中,别开生面,意义指向愈发多元。
表情包语文是一种图片语文,一种基于图形+注释的合成信息符,在社交互联网属性尤为突出的2015年,这种便捷的、生于合成的语文符号已从“聊备一格”升级为“必备之需”。11月中,《牛津词典》2015年度词汇评选揭晓,他们选出的2015年度词汇就是一个表情符——Face with Tears of Joy——一张“喜极而泣的脸庞”,《牛津词典》说,它们参照的统计数据显示,“笑哭了”是2015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符号,他们认为,作为一种细致入微的表达形式,这个表情符已跨越不同语言障碍,成为现代人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其“便利性”与“信息量”同时占优。
细想,当“笔者”变成“键人”,当在朋友圈点赞、乞赞、互赞成为刚需,“便利性”与“信息量”合二为一者,要么表情包,要么表情符:在挤成底片的地铁上给女友发个“发呆符”,是卖萌也是撒娇;在朋友圈婚礼图集下连竖9个“大拇指”,是真情实意也是礼貌社交;而往亲人圈、闺蜜圈、基友圈之类“闲扯现场”狂扔尔康、姚明、金馆长们的贱表情,反证出来的,是熟人不讲理,是挚友不言谢,是真爱才搞怪,是整蛊才真心——它本就是闺蜜基友的本职工作啊。
表情包的语文功用简述有二:一是便捷:在泛社交年代,秒表态、秒沟通成为刚需中的刚需,没有这个“快”,还怎么“聊”?二是暧昧:当注释文字里的流泪、尴尬、惊恐、白眼、可怜变成表情包图符,其注释文字或附加义项的“说明”之类,不过是个大略、含混定义,在实际语用中,那个依稀的“笑脸”是“苦笑”还是“哭笑”,是“偷笑”还是“坏笑”,是“傻笑”还是“憨笑”已不打紧,重要的是“秒速表达”而非“精准表达”,深究或挑理,在泛社交场域,无需那么啰唆。
cí zhí xìn
辞职信
2015年4月中旬,一位河南老师的辞职信意外击中万千网友脆弱的心,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实用文本意外成为2015民间语文抓手之一,一时间,诸如诗意辞职信、情怀辞职信、逗比辞职信、咆哮辞职信之类纷至沓来,它像一波巨大的文本洪流,助力“辞职信”这款“语文文本”瞬间变身为一个“社会学文本”。
或许,它是内心压力、焦虑乃至抑郁的自然外化?如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简简单单几个字,传递出一种突破自禁、挣脱被禁后的释放;“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据说这是一则“记者辞职信”,尽管它的内容真假莫辨,风格色眉色眼,但却传递出一种对职业狭隘、空间逼仄嬉皮笑脸式的厌恶;“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甲方是我二大爷,公司是我后妈,而我只想找个干爹!”……据传这是一则“售房员辞职信”,其文本口语风,细节浮夸,遣词谐谑而漫画,可它传递出的那种底层劳动者心理失衡后坍塌歪斜的内心图景给人印象深刻;“对伟大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我只能说,在你的时代,你是女神,而这是我的时代,我要回去做我的女神经病”……据称这是一封“护士辞职信”,相对传统辞职文本里对于实质因由语焉不详式的含混而言,此信文本的潜在关键词即“认输”:因职业倦怠而认输,因职业辛劳而认输……既然理想光芒四射,现实暗淡无光,那好,你们聊,我先走……
此前,“辞职信”之类的实用文本几乎无人垂顾,可在2015之后,这种“无视”或会改变——在自媒体时代,诸如辞职信这类非虚构“实用文本”,大有“重新开发”的可能:它更接地气吧?它更宜埋伏真相、隐情乃至民心密码吧?它是全民焦虑的一枚心理切片?它是情绪亚健康的一个紧急出口?它是舆情焦灼的一个信号?而从哲学角度说,所有“辞”都不仅是辞“职”,是一种体面优雅的逃离?一种自我建设式的诀别?它让我想起作家王佩曾在那篇题为“体制,再见”短文中写过的话:“在40岁来临的时候,我从体制内的副处级中层,成了自由撰稿人……生命如此可贵,安宁如此甜美,为了这一天,付出任何代价都不昂贵。”
xiǎo kā xiù
小咖秀
2015年5月,“小咖秀”在App Store上线,这款视频拍摄应用的主要功能,是为网友提供自拍视频便捷式,其主要功能即“模仿”,用户可用最为便捷的方式,选用其设定的音频文件、字幕文件,像唱卡拉ok一样制作由自己出演的视频短片——它以“搞怪”为特色,夸张、逗比、神经质乃至古怪精灵为其世俗美学默认值,为此,软件本身内置的那些大众熟知的音乐片段、影视桥段贡献巨大。
作为一种新鲜的语文现象,主打大众娱乐牌的“小咖秀”可谓生逢其时,其流行得益于众多演艺大咖的志愿式掺和,亦得益于其操作便捷、娱乐至上的单一诉求,致使它很快成为2015现象级应用。小咖秀官方口号有二:一曰“人生如戏全凭演技”,一曰“搞怪逗比神器”。这两个口号一虚一实。口号一其实甚虚,不过,当这句网络流行语出身的“定位”嫁接到这款以自娱自乐为伟大理想的APP上后,一个砥砺演技、搏击人生的幻觉也便达成;口号二相对较实——在生存压力频增、生活质量陡降的人生旅途,没心没肺、有滋有味地自娱自乐,虽不高级,但确有减压实效。
作为2015年最新呈现的这种语文格式,接地气,有人气,其特点为两“新”:(1)新盘活。小咖秀诞生前,娱乐资源库中那些经典桥段大多已从时间轴消失,但有了小咖秀,众多古董级娱乐语文资源被一一盘活——它是选优式的“盘”,掐尖式的“活”,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可驾驭的原著“附体”;(2)新格式。跟过往的流行词、流行句、流行段子相比,作为快消品的民间语文在2015年意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综艺格式:金星秀的文本+蒋欣的模仿+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它既是段子(文字文本),也是表演(表情文本)、口才(声音文本),最后完成的,是各个部分有机组合起来的一个怪胎似的“语文综艺文本”,与此前单一文字文本比,这种民间语文综艺新格式所传递出的信息更繁复,更暧昧,更化学,其传播效果也更难界定和确认。
yè liáng chén
叶良辰
2015年9月下旬的一个周二,一夜间,名为“叶良辰”的虚拟人物在社交媒体爆红,伴随其右的是“叶良辰语录”,其代表句“你只需要记住我叫叶良辰”看似平静,可当它被镶嵌到真假莫辨的原初语境中后,其“语文绑架”倾向十分显眼,众网友见多识广,称其“充满魔性”。
最开始,叶良辰事件仅仅是个语文-话语事件,吊诡的是,没隔几天,这个貌似不过是2009“贾君鹏”事件2015升级版的判断快速失效,线上线下的消息说,“叶良辰”确有其人,一时间,炒作说、企宣说、同名同姓误植说莫衷一是,甚至连“叶良辰本尊”出镜受访也并非“标准答案”,而其“进军歌坛”的信誓旦旦更是让一个语文秀快速跌落为狗血剧……老大不好玩了。
从“叶良辰”想到“贾君鹏”的理据路径脉络清晰,简单说,在网络文化背景中,有一路“人物”乃至“人物语录”本即虚拟,细分大致有5种:
(1)像人但不是人,代表人物“李菊福”,这个貌似是个乡镇娃的“李菊福”是“有理有据使人信服”的缩略格;(2)是人,但不是真人,代表人物即2009年诞生的“贾君鹏”;(3)半虚拟人物,早期“网红”芙蓉姐姐、凤姐是也。强调她们“半”虚拟,意思是,史恒侠(芙蓉姐姐)和罗玉凤(凤姐)网络事迹中的一部分跟她们本真故事基本无关,网传的那些人生事略大多由网友创作;(4)是真人,但其言论由网友虚拟代劳,如鲁迅、陈独秀、王朔、莫言、杨绛、白岩松、陈丹青……直至屠呦呦。如此“代言”是将名人符号化,空心化,证伪信息出现前,传播效果奇佳;(5)是人,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拨人,早年如无名老僧、扫地老头、扫地老太等,近年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之类,近年间,这拨“复数”风头最劲,“朝阳群众”妇孺皆知,“中国大妈”走向世界。
用“叶良辰法”刻录2015,最直接的感想是,日益复杂、暧昧的民间语文的源头,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虚拟其实是真相,很多真相其实是假象,回首2015大事小事,家事国事,小小不然的语文或可帮助我们从其虚虚实实的字里行间,解读上海的某个角落,天津的某种情绪,深圳那丝忧虑的眼神,或者,北京空气的心病……
某国外电影特技公司的业务之一,是向需要拍摄大场面的影视影剧组提供“充气人偶”——“充气人偶”(The Inflatable Crowd)又译“充气群众”……在2015的语词搜集中,“充气群众”这个词我印象极深,我的歪想是,相对于这个飞速裂变的时代而言,朝阳群众、西城大妈、酒仙桥大姐乃至于你们我们他们,均可列入“充气群众”之列:他们有头有脸,你们有鼻子有眼,我们像模像样,可大家瓤内所蓄,不过一股空气而已;它虚得不能再虚,又实得不能再实,虚虚实实,大家的2015年已然翻篇儿。
□黄集伟(出版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