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互联网+教育如何创新?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2月30日,新京报第九届教之道教育思享会在光华路5号召开。
何石明
白淑兰
林乐光
高峰
乐波

  在本届教之道教育思享会首先进行的“教育创新”主题板块,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和平里第九小学校长乐波五位嘉宾,结合学校经验以及出访经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教育创新的看法。当下随着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教育创新也层出不穷。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育的创新,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 观点碰撞

  何石明

  跳出固定思维 重构学习方式

  我今天带了三个材料。第一个是丰台二中假期的作业,拿丰台二中暑假的物理作业为例,作业很薄,整个假期孩子们只需要完成这一本作业就足够了。但今年寒假这个作业更薄,另外一部分在网上完成,这是一种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有兴趣。他做完十道选择题,在网上一点,老师知道他的正确和错误。另一本是我们丰台二中组织的游学和支教活动,叫“美丽的荆楚”,我们的学生到山区做志愿者,了解真正的国情,这是40分钟的课堂里讲不出来的。第三本是生涯的规划。现在我们做教育,除了教学生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塑造他的情感,更多是让他有理想、有想法,我们应该从很小的时候让孩子去规划他的生涯。这三个东西能代表我们的想法,就是我们要从学生入手,来进行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变。

  白淑兰

  给孩子展示想法的胆量

  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更多地谈到“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让孩子基于文本的学习和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结构的变化,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空间。

  在小学阶段,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给孩子把课程的通道打开,让孩子学习更多东西的同时,敢于去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把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东西借鉴到我们的课堂上,借鉴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这就是孩子们创新的开始。我们学校把原本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30+10”的创意课堂的展现,这个“10”就是强化了孩子们的创意思维。

  谈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应该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别时期,给孩子不同的学习方式,给他们不同的教育资源。包括慕课、反转课堂等,我觉得这只是我们今天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性的方式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拿它作为全部代替。如果孩子们本身就不会自主学习,他又怎么能反转这个课堂呢?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跟风,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从孩子的实际去想。

  林乐光

  要创新先给孩子思想松绑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方式一定是有所不同的,但核心的出发点应该是一样的——给孩子提供更多资源,更多时间、空间,让他们能有创新的机会。

  现在更多学校也在尝试另一种学习方式,就是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叫做“互联网+”学习或者移动学习。学生移动学习的资源很多,包括手持技术,现在学校还是鼓励孩子们利用手持的技术进行学习。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将来有哪些东西会可以用于学习。我们十多年前根本不知道会有平板(电脑),将来可能不仅是手持,还可以利用穿戴设备进行学习,家里任何的物件,包括冰箱、互联网……都可以进行学习。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学习,这是我们着力培养孩子的一种做法。

  学校的任务当然要聚焦在学生身上,要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觉得现在学校、老师、家长,整个社会都要给孩子减少束缚,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束缚,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和空间。我认为现在课堂上,有一部分老师气场相当大,但孩子的观点一表达出来,跟老师有所不一致,老师的过滤就很强烈,我觉得这是对孩子创新思想的一种不尊重,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创新。培养一种宽松的氛围,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途径。

  此外,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学校的实验室、专业的设施、设备,一定要开放给孩子们,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动手去做。

  高峰

  打破边界重建课程形态

  我认为今天我们的课程设计整个的架构很难满足孩子们高认知水平的发展,因为我们要的是创新能力。今天的课堂教学,更多是让孩子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运用和理解,再往上走,他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他的评价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好像在现在的课程中难以完成。另外,在当今我们大量采用O2O的方式,这是没问题的。但这其实还是一个技术方面的操作,对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寻找一个新的课程形态,适应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这不去建构,学程就没有价值。我们正在研究,从下一个学年要提供一种新的课程,这是市教委提出来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问题。如果这个10%只是限于本学科或者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还是没有逃离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重建它的课程形态。

  另外有了新的课程形态,就需要研究孩子们在那个课程之下的学习方式。比如新的课程形态,我们要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要打破时空的边界,如果说今天一节课40分钟,在教室内学习,这种课程的落实方式很难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乐波

  师资课程开放选择更有趣

  教育创新要“基于学生,用于学生”。我赞赏的是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创新,反对为新而新,为了名而新,为了利而新。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如何做有趣的教育和有趣的学校。在当前这个时代,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创新的点。比如说“互联网+”、“互联网+”传统教育,是不是就能够产生更有趣的学习空间和教育空间呢?我个人认为这里是有空间的。它应该产生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学习,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高度的自主化和选择化以及能力型的学习。特别是在高度的选择化上,学生就不仅仅选择一所学校,可能他会选择多所学校,凭他的兴趣。也可能选择多样的课程和一位甚至多位教师,从不同角度授课。因此,学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应该抓好互联网+这个机遇,建设基于大数据情况下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资源体系,让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杜丁、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