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在河南汝州金庚医院这栋刚建好的住院楼里,住着345名孤残儿童,其中多是患有脑瘫的孩子。有行动能力的一些孩子,在楼里四处乱跑着玩耍,而更多的孩子,要么叼着衣角躺在床上来回翻滚,要么来回爬着转圈,情况好些的,会冲着陌生人乐,而有些孩子,则对大人的呼唤毫无反应。
护工张晓军来到这里工作还不到三个月,不管是给孩子们换尿布还是喂饭,他都喜欢对着孩子哼歌,即便没有孩子能听得懂他。他的初衷和医院其他的护工、医生一样,努力为这些孩子弥补缺失的爱,给他们带来康复的希望。
被遗弃的孩子
因难以治疗,很多父母选择了遗弃孩子。
夏天的晚上是这些孩子被遗弃的高峰期,或在有妇产科的医院门口,或闹市街头的绿化带。“被抛弃的孩子一般都放在纸箱子里,有极少数家长给孩子留下奶瓶和奶粉。”汝州福利院院长桂英杰说,一眼就能看出脑瘫孩子和正常孩子的不一样:不哭不闹,目光呆滞。
因为收治了很多脑瘫患儿,一度有人把孩子遗弃在金庚医院的楼梯间,或门前的绿化带里。
为防止有弃儿意外死亡,医院不得不加派保安巡逻。
“很多人把这里当作慈善机构了,我们只是定点治疗的医院,由国家拨款。”金庚医院院长宋兆普说,每当找到被弃孩子,他不得不报警然后将这些孩子送往福利院,最终由福利院决定孩子是否送到金庚医院治疗。
目前正在金庚医院治疗的小浩天,就是两年前在汝州市福利院大门口被发现的。当工作人员打开包裹的小被子时,看到小浩天的屁股上布满针眼。工作人员说,有一些被遗弃的孩子也曾治疗过,“没有家长天生是冷血的,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坚持。”
需要的就是耐心
金庚医院作为民政部“明天计划”治疗脑瘫的定点医院之一,承担着对这些孩子们治疗的任务。
院长宋兆普说,目前医院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让孩子长期服用医院内部的祖传秘方“健脑益智散”,同时辅以推拿、针刺以及功能训练、理疗等康复治疗。
做康复,对柔嫩的孩子们来说,就像一场酷刑,康复训练室,孩子们哭声阵阵。康复训练师李月莹总会自带一些面包等零食喂给孩子们,让他们破涕为笑。
“对这些患儿,你需要的就是耐心,更大的耐心。”李月莹说,“有时他们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李月莹说,2岁多的东东一年前刚来时,目光呆滞,不会坐。刚做完康复训练,没有明显的效果。后来东东生病,康复停歇了一个月。病愈后,东东竟能自己坐住,扶着东西站起来,对护工的呼唤也有了回应。
“如果孩子们父母再有耐心一些,或许,结果未必有他们想得那么差。”李月莹说。
除了治疗,照顾这些特殊的孩子,也并非易事。
比如一些孩子因脑瘫导致吞咽功能弱,喂一顿饭就要个把小时。除此之外,还要时刻给孩子换尿布和脏衣服。一个护工,要照顾大约十个孩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不间断地喂饭、洗换衣服。
来自孩子的感动
六岁的小浩天还不能独立行走。
他下肢痉挛,双腿肌张力高,下肢的运动脱离了大脑的指挥。但他不肯躺在床上,挣扎着总想要坐起来。把他抱到地上时,他的小手紧紧地攥住围栏,沿着床围挪着步子。
他吃力地抬着腿,经常一只脚踩到另一只脚面上。一米的距离,他要走十分钟。
走的时间久了,他也会蹲在地上休息。当看到大人过来,他像做坏事被抓住一样,不好意思地咧着嘴乐,然后扶着围栏站起身来,在护工“加油”、“你真棒”的鼓励声中,又开始练习走,尽管每一步都颤颤巍巍。
孩子出于本能的努力,爆发出的求生欲望反倒感染了医护人员。
9岁的玛丽亚双腿不能走路,要依靠轮椅。然而,她不仅能自理,还主动帮助护工照顾小的孩子:洗衣、喂饭。
经过治疗,有些孩子会说话了,会叫护工“妈妈”。护工姚秋珍说,这让他们从孩子身上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但护工和医生们,更希望这些孩子通过治疗和康复训练,最终都能被家庭收养,融入社会。
“孩子们最好的归宿仍是家庭。”宋兆普说,目前已有500名孤儿从金庚医院被收养,其中大多数是外国家庭。
玛丽亚之所以有个外国名字,是因为她即将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马上就能见到妈妈了。”玛丽亚有些迫不及待,一脸兴奋地介绍爸爸妈妈,“他们是黄头发,有些胖。”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范春旭 河南汝州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