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家美术馆将目光投向表演艺术,新京报采访馆方回应跨界趋势
| ||
| ||
|
当代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跨界和交融,在国际艺坛早已成气候。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家歌剧院的舞台布景绘画师达盖尔为了创造一种综合性的剧场体验,在幕布里放烟、洒水、制造闪电效果,因此研究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进入20世纪,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夏加尔等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都曾跨界为芭蕾舞的演出设计舞美。现如今上海多家美术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表演艺术。风头正劲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PSA)、外滩美术馆(以下简称RAM),开幕以来持续引入与表演相关的项目;而艺术家邱志杰担任馆长的明当代美术馆(以下简称McaM),自去年7月试运营起,就定位为中国唯一一个聚焦表演艺术的美术馆。近期,三家美术馆也都相继策划推出了系列展演,馆方接受新京报采访,对时下的跨界趋势做出回应。
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为有价值的作品提供舞台
去年12月,PSA策划了实验性表演品牌“聚裂”(ReActor),在一个月内密集推出展演、讲座、工作坊、文献回顾展等活动,来自北京的舞蹈家文慧受馆长龚彦之邀担任首届“聚裂”的主策划人,上海戏剧家张献任学术顾问。
首届“聚裂”有四个节目,包括了文慧的新作《红》是围绕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展开的记录剧场作品,探讨曾经的政治文化符号于当下的复制和消费;纸老虎工作室的《朗诵》以中国人熟悉的“朗诵”的腔调和肢体动作表演现成的公共文本,革新了传统戏剧对于语言与身体的使用等。
文慧介绍说,参演的四个团队“都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参与实验剧场实践的艺术家,是和中国当代艺术同时生长的一代人”。
【回应】
此次展演选择的作品均为实验类的表演艺术作品,在龚彦看来它们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称之为‘社会戏剧’”。而“聚裂”作为PSA的长期年度项目,在将来也将持续为没有票房、但有价值的作品提供舞台,并将它们推上国际。借由该系列,PSA希望同时打破当代艺术和舞台戏剧的思维定势,“让意识唤醒我们的身体,让更多优秀的行为和表演作品被看到”。
2 上海外滩美术馆
搭建展览和公众沟通桥梁
在PSA推出“聚裂”的同一时期,RAM邀请独立剧场策划人张渊一起,围绕2015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为主题,从当代剧场的角度出发,策划了“身在亚洲”系列活动。活动中的三台表演邀请到纸老虎与日本的Contact Gonzo,上海本地的实验舞蹈家小珂与子涵,以及来自中韩两地的艺术家戴陈连和Geumhyung Jeong。表演在美术馆的展厅内进行,现场没有观众席与舞台之隔,观众分散围坐在表演者周围,表演穿插在观众之间,演出效果也与一般的剧场有所区别。
【回应】
在RAM,表演类活动被归类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只有展览,观众很难进入展览的语境,展览就很难真正进入公众生活,这些活动是展览和公众沟通的桥梁”,RAM教育主管陈冬阳说。RAM也更多地选择实验类表演艺术作品。“美术馆的空间是特定的,灯光、音响设备也很有限,与专业剧场无法比拟。所以在美术馆空间创作无疑更具挑战性,除了考虑整个建筑空间外,还要改变创作的观念。艺术家的改变也导致了更多可能性的发生,这是我们看重的一点”。
3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表演走向更多样的剧场
由原上海造纸机械厂的工作车间改造而成的明当代美术馆,由艺术家邱志杰担任馆长,去年试运营之初就独辟蹊径地将空间功能定位为“集中推动以视觉表演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活动”。去年9月的《实验剧场30年》大展,吸引了国内艺术界的瞩目;其后与中国国家大剧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合作的“为表演而设计——欧洲当代舞台美术设计展”跨年展出,将持续至1月10日;紧接其后的是来自日本的实验音乐表演团体明和电机带来的个展《超常识机械》,即将在本月下旬开幕。
【回应】
谈及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邱志杰表示在近十几年这种趋势使表演越来越多走出镜框式的舞台、单面的剧场,走向更多样的剧场。“大家现在不太说‘戏剧’(Drama)了,更多说‘剧场’(Theatre)这个词。就艺术界而言,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大量艺术家做录像装置、互动装置,这些作品自然具有了表演性,这是近二十年来的明显趋势。当下并没有一个美术馆来专业地面对这个融合的趋势,明当代美术馆就卡在两个领域的空白处”。
新京报记者 陈然 上海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