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年度好书的揭晓,离不开我们的分类评委的认真阅读和积极分享。在不久前我们举行的终评会上,我们各个门类的分类评委们也分享了他们对过去一年图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听听他们推荐哪本书以及推荐的理由。
马勇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给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王汎森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本书里有很多方法论的启示,大陆青年一代学者,在学校里面做近代史的和明清史的,都非常崇拜他的做法——给一个偏远的资料,可能到哪个庙里看到一部族谱,很小的东西,他给它赋予很宏大的意义来讨论,把很小的一个东西放大到很大的意义上。这不是中国史学的正宗,但确实是近代史学形成后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探讨。
王学泰 《经济人的末日》是“有意见”的书
我比较欣赏一本书是《经济人的末日》,因为这本书是有意见的。1929年,作者彼得·德鲁克很年轻,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就讲到法西斯主义集权社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全面控制,认为集权社会的经济体系依然会导致战争。在八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就能够写出这么一本书,丘吉尔挺赞扬他的,而当时一些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全都没有认识到这些呢,而且他的一些结论好多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事后写东西非常容易,事先能够估计出来,而且有理有据地写出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样的作家还是很了不起的。
周濂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同时面向公众和学院写作的范本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非常宏大,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它对暴力现象的描述,其实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暴力的历史演变放在一边,单去看里面每一章每一节的表述,都会觉得充满了新知的收获。从脑神经科学、道德、心理学和历史学,你会觉得平克这个人简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拥有最前沿的这些科学的新知,而且能够整合在一起,对一个漫长的人类文明,甚至对人性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给出一种非常新的解释,充满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是知识分子面向公众写作同时又面向学院写作的范本。
方玄昌 《汤姆斯河》是调查报道的学习范本
《汤姆斯河》可以作为中国媒体调查所谓的“癌症村”的学习范本。它用一系列的实际调查来展现这三十多年这个化工厂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中国也有关于“癌症村”的报道,但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记者调查的“癌症村”里面的数据和证据能够说服我的,而这本书大体能够说服我。我们中国关于环境污染和后续的癌症或者致畸之间关系的调查,往往都是流于非常表面的,甚至他们没有考察完足够多的数据前就下了结论。而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会发现,它始终在追寻污染物和癌症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否确证,从头到尾它也没有告诉你确证,只是告诉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上看起来相关性非常强。
张悦然 《午夜之子》非常有想象力
《午夜之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延续,现在看来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在那个时候这种延续又是集合了整个印度文明的呈现,所以其实还是一部非常全面的作品。很难得的是,它不艰涩,非常好看,有很多刺激感官、非常有想象力的东西。
何怀宏 《最好的告别》里是人生的智慧
《最好的告别》从医学角度指出了如何应对衰老,如何救生的一些知识性建议,但更重要的是一些人生的智慧,比如要充分意识到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的不断老迈,也就意味着一些机能的慢慢丧失,而最后一定是死亡。立足于这样的认识,也许才能更好地对待自己,也对待亲人的生命。
王宁(年度好书颁奖典礼主持人)
年度好书的坚守让我敬佩
今年新京报年度好书的榜单很任性。在这个时代,人们关注颜值和小鲜肉,阅读连肯德基式的“快餐”都不是了,更快,更碎片化——没多少人看书,没人关心,面对现实,越来越容易被谣言蛊惑,失去严密的逻辑和自己的判断。当传统媒体被唱衰,当我们被淹没在手机微信上的时候,当问题无解的时候,这才最令人心痛。
白老师(指白岩松)说,“我依然觉得此时此刻是一个更严峻的启蒙的时代,远远没有过去,甚至都没有开始过。”我们真正被启蒙了吗?还是真的“没有开始过”?这时候,“年度好书”对很多人来说不一定都能看得懂,但它有门槛,它对价值的坚守,对阅读这件事的坚守,是我非常敬佩的。
本版整理/新京报记者 柏琳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