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专栏
下一篇

“6.9%”的经济增速该如何解读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扫描二维码微信看“新京报评论”
扫描二维码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远观财经

  中国应该果断告别对数字虚假繁荣的图腾和崇拜,告别吃兴奋剂做大数字的幻觉,而是老老实实强身健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公布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最令人关注的GDP增速最后录得6.9%的增长。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第一时间都用了同样的一个标题:“GDP增速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

  这样的标题暗含的最大意义,就是6.9%这个数字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我一直认为,“6.9%”这个数字好不好,既是一个常识,也是下一步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大势的逻辑前提。

  事实上,6.9%这个数字,放到2015年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数字,绝对不是什么“25年来的新低”这样误导性的标题所体现的。

  2015年,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国际,新兴市场陷入衰退,巴西、俄罗斯的经济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各项指标全面下滑,金融风险凸显,房地产增速暴跌,下半年又经历了股灾和人民币贬值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来之不易。

  无论是按照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放到大国经济的比较中,这个数字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增长速度之一。2015年在经济大国中,我们的经济增速仅次于印度,在新兴市场中仍然是表现最好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超过三分之一。说现在的6.9%增速差,相当于期待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身高每年增加的幅度仍然和10多岁一样荒唐。

  当下的中国经济,笔者从来不担心速度问题,担心的是受一些人不正确思想的蛊惑,对6.9%的增速有不正确的看法和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度悲观,影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

  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太低,而是在传统增长动力趋势性减弱的情况下,缺乏新的增长引擎可以替代过去的动力,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除却国际因素之外,中国经济2010年以来趋势性减速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出口以及人口红利都已经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开始下滑,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已经发挥至极致。

  不要担心7%的增速,中国经济在未来维持在6.5%左右的增速就很好,但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同时,破釜沉舟,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三年来,无论是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描述,还是去年年底在宏观政策层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调,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周期和宏观政策层面的重大转折。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周期,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来看待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转型。中国经济要实现突破,关键不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搞重复性建设,而是如何突破增长的瓶颈,通过结构性的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障碍,提升潜在增长率。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即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果断告别对数字虚假繁荣的图腾和崇拜,告别吃兴奋剂做大数字的幻觉,而是老老实实强身健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去杠杆和去产能意味着要牺牲速度,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

  改变过去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认识吧。一定要记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构建新的增长框架需要时间,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要给中国经济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就必须对经历的调整和阵痛有包容的态度。

  □马光远(经济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