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汽车周刊·年度作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汽车周刊·年度作业

数读2015(2)

2015年汽车行业盘点总结

2016年01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10版)

  Recall

  实施召回226次,涉及车辆554.9万辆

  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再创新高,不过汽车召回涉及的企业数量、次数、车型数量以及整体规模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称,2015年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226次,涉及缺陷车辆554.9万辆,召回次数与数量同比增长29%和17%。

  业内专家表示,召回数量的上升与企业召回意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更加严格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规模以及保有量的增加也是汽车召回数量增加的一个原因。

  高田气囊成年度最大召回事件

  2015年,高田气囊事件持续发酵,2015年因气囊问题而发起的召回共有27起,涉及缺陷汽车近240万辆,除日产、本田、丰田三大日系品牌仍在扩大召回范围外,三菱、宝马、马自达、克莱斯勒及雷克萨斯等品牌也被卷入其中。

  作为年度最大的召回事件,“高田气囊门”暴露出车企零配件全球采购的弊端。在气囊生产领域,高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比重,高田气囊和其他两家公司基本占据了全球8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一旦车企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高田固然会遭遇问题,车企也将因为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而面临产能和技术的考验。

  发动机和转向系统故障召回数量相当

  除了高田气囊事件,2015年因发动机和转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的汽车数量持平,均为29万辆,而这两类问题也是导致召回的高发问题。

  在因发动机安全隐患召回的车辆中,占比最大的是2015年2月奔驰在华对旗下12.7万辆E级和CLS车型实施召回,原因是发动机存在起火隐患。而因转向系统隐患在国内被召回数量最多的为长安福特蒙迪欧,涉及车辆超过17万辆。

  此外,还有涉及“跨年召回”的事件,虽然在中国市场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2015年深陷“排放门”的大众汽车将于2016年1月起召回“排放门”事件涉及的问题车辆,并将于年底完成所有返厂维修,在中国市场涉及召回的进口柴油车达1950辆。

  自主品牌加大召回力度

  统计显示,从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来看,在所有涉及召回的车辆中,国产汽车约占总量的83%,进口汽车占17%。此外,在召回车辆中,不乏法拉利、玛莎拉蒂、宾利、捷豹路虎等高档品牌的身影。

  而从召回的系别来看,日系车召回总量超过了200万辆,高居汽车召回数量榜首,占召回总量的50%左右;自主品牌召回车辆77.4万辆,占总量的14%;美系品牌召回车辆60.7万辆,占召回总量的13.8%。从数据可以看出,相比前几年,2015年自主品牌加大了召回力度,不下8家自主品牌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备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产品实施召回。不过,也有媒体在召回次数方面质疑称,国内自主品牌2015年的召回数量约为14次,约占总召回次数的6%,从2011年以来,自主品牌累计召回次数仅占5.2%。从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销量持续走高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的召回次数明显偏少。

  New-energy

  新能源汽车销售逾33万辆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40471辆,销售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增长势头尤为迅猛,产销分别完成254633辆和247482辆,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4.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838辆和83610辆,同比增长1.9倍和1.8倍。

  产品:深化布局,新品频出

  据粗略统计,2015年中国共有近20款新能源汽车正式上市。在年初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多达103款,其中全新亮相的就有30余款,在年末的广州车展上,同样有数十款新能源汽车亮相,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地位。

  车企的新能源规划同样印证着这一市场的火爆场面。从投入来看,国内主流车企中长城投入170亿、长安集团180亿、上汽集团200亿。与此同时,奔驰、宝马、大众等国外厂商也纷纷以进口或者国产方式布局这一市场。

  据了解,未来我国总计将投产的新能源汽车达到91款,其中长安集团以投产34款排在首位,广汽未来5年将推出6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20万辆。本田、丰田、大众、福特、宝马、奔驰、沃尔沃等跨国巨头也纷纷做好了“2020计划”的布局,争相把新能源产品导入中国。

  政策:密集出台,仍需冷静

  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国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2015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各种优惠政策、奖励补贴也不断出台。发改委3月起草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后于6月正式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而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行业,工信部3月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配套设施方面,国务院办公厅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不仅是在国家层面,各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在2015年,就有进口电动汽车纳入目录、纯电动小客车不限行、增加纯电动汽车的摇号指标等一系列地方措施出台。

  基建:加快建设,仍有缺口

  一直以来,充电设施建设都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北京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坚持纯电动路线的北京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达3.59万辆 ,充电桩累计建成2.1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132个,私人自用充电桩1.2万个,覆盖全市16个区和亦庄开发区共2108个小区,超过全市小区总数的40%。据悉,2016年北京将再增公共充电桩不低于5000个。

  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不过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的配套比例为1:9,仍然远不足1:1的合理配置比例。

  Promotion

  100余款车型官方降价

  官降无疑是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之一。其实,车企官降每年都有,只不过未像2015年这般高调且集中,并且参与其中的车企均是销量居于前列的产销大户。

  折射车企困境

  2015年4月,上海大众的一纸官降宣言,开启了车市的车企官降大战。随后,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等,也加入官降行列,普遍降幅在1万元以上。上海通用在一个月后跟进,涉及旗下40款车型,价格降幅从1万至5.39万元。捷豹路虎宣布其首款国产车揽胜极光“官降”3万-5万元;东风悦达起亚推出全车系车型降价优惠活动,购车可享全车系车型免车船税政策,其中狮跑车型直降4万元、K5车型直降万元起。

  上汽乘用车则成为跟进“官降”的第一个自主品牌车企,对旗下荣威、MG名爵两个品牌全系轿车官方指导价进行下调,涉及车型多达29款,最大降幅达2万元。此后不久,价格一向坚挺的长城也宣布旗下多款SUV车型推出现金优惠活动。随后,北汽绅宝、江淮等自主品牌也相继加入。

  官降之战的出现,也是车企之间竞争升级的表现,是价格战从原来的经销商层面上升到了车企层面,反映出车企和经销商正在面临巨大的销售困境和库存压力。

  官降效果不佳

  不过,官降显然没有达到车企想要的效果。近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汽大众虽力压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夺得2015年乘用车销量第一,但与去年相比,仅增加了8万辆;上汽通用同比仅微增千辆;一汽大众销量则不增反降,从排名第一滑至第四;北京现代的销量也同比下滑近6万辆。

  与此同时,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也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15年12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2.6%,比上月下降了9.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警戒线以上。2015年以来,中国汽车库存预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除当年8月外,其余月份均高于警戒线(50%)水平,去年3月的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高达67.5%。

  其实,早在官降大戏开演之初,就有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指出,此举并不能真正为车企和经销商解困。车企无法将价格一直降下去,而消费者也不会永远买账。放缓的市场、过剩的产能、不变的销量任务和目标,这些绕不开的困境依然存在。如果不在产销规划上做出改变,不在销售结构布局上做出调整,不根除与经销商的矛盾,车企的困境不会改变。

  (下转B1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