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寒假期间,新京报与新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了“寒假阅读指导计划”活动。通过新教育萤火虫阅读指导师的专业指导,让家长能够在21天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亲子共读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也希望借由此次活动,让更多家长了解并喜欢亲子共读。
2月18日,由新京报与新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寒假阅读指导计划”活动已圆满结束。在寒假21天里,20个参与家庭在新教育萤火虫阅读指导师的帮助下,收获了不同的亲子共读体验。
资深语文教师21天亲自指导
此次活动的阅读指导师团队共有四名总指导,七名阅读指导师。这七名阅读指导师来自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有着10年以上语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被挑选参与此次活动的20个家庭也尽可能地覆盖了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的背景。涵盖了幼儿园到小学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21天的亲子阅读活动分为六步有序进行,依次为:分组、调查、推进、执行、评价和总结。首先,指导团队根据孩子的年级进行了分组,每组安排一到两名指导师分担几个家庭的阅读指导,基本是一对二的形式,为不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解答;分组之后,阅读指导师给每个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了孩子的家庭阅读基本情况,对孩子的阅读水平、习惯、兴趣以及家长在亲子阅读方面的困惑等有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由总指导和各组指导师帮助每个家庭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包括年段选书范围、家庭阅读时间表、个性化亲子共读氛围的营造、反馈沟通改进方式、记录及资料留存等等,每位指导师还就调查问卷中家长的困惑进行了初步解答。
线上多媒介渠道指导阅读
考虑寒假的具体情况,此次活动的具体执行更多采用了线上交流的方式,指导师和家长、孩子通过QQ群、微信、电话等途径沟通和交流。比如在一年级的微信群里,王艳和姜蕾老师就通过图片和语音、文字,带领小朋友进行实时的绘本阅读,仿佛在上一堂在线阅读课,老师和孩子间有丰富互动。家长有问题时也会在QQ群或微信群里和指导师积极交流,并上传孩子阅读的照片、语音或者视频。除此之外,指导师也鼓励家长通过书面形式记录自己与孩子共读体验,包括家长的做法、孩子反应等细节。指导师会根据家长提供的内容进行细致点评,改进家庭阅读方案。
家长参与度决定孩子收获
从记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以自愿为基础,每个家庭对活动的参与度差别很大,有些家长非常积极,不但及时向指导师反映亲子共读情况,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之相对的是,部分家长很少向指导师反馈情况,在群里“悄无声息”。从最终效果来看,积极参与和投入的家庭无疑收获更大,不少家长通过这一活动使得家庭亲子阅读有了“质”的飞跃。
对此,此次活动的总指导师之一,儿童文学作家、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童喜喜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反映的其实是父母的教育素养。
专家 观点
阅读习惯是童子功
《新京报》与新教育研究院联合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很有意义的活动——21天培养阅读习惯。
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主张。儿童阅读也好,亲子阅读也罢,关键是要把最好的书让孩子们去读。“读什么,孩子们就会成为什么”。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阅读的书造就的。
新教育实验为此精心研制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些书都是为“此时此刻”的孩子们定身制作的。孩子们通过这些书,可以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书,会培养孩子的一个好的阅读“胃口”,会知道真正的好书是什么味道。
儿童时期的阅读,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脑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在2岁到6岁期间,是儿童的大脑突触建立联系最多的时候。儿童阅读的确是一个“童子功”,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重复与坚持,无疑是养成习惯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习惯养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远远不像许多心理学教科书写的只需要21天。
寒假虽然很短,阅读的路却很长。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个小小的活动,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下去,在阅读长长的路上,享受生命的不断成长。
本版采写、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孔悦 赵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