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亲子共读 低年级变化多 高年级差异大(1)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是因为——孩子爱你,所以读书。在亲子教育中间,亲子关系是决定亲子教育的关键。严格地说,亲子共读,不是家长的职责,而是生命的享受。是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在一个个世界里探险,共同经受一次次洗礼,最终在心灵上建造出真正的家庭。

  不过,在小学低年级群里,家长对共读活动的参与热情差异较大。有的家庭一路跟随老师的引导,甚至撰写多篇共读记录,反思与提升共读水平;也有的家庭虽身在微信群,但老师不提醒,就潜水不发声。

  低级班

  案例1

  鼓励孩子大胆“输出”

  ●参与家庭:瑶瑶妈妈&田铭瑶,小学一年级,来自北京

  瑶瑶妈妈特别希望瑶瑶能沐浴书香,爱上阅读。她给女儿买过很多绘本,但她觉得,孩子还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

  阅读指导师王艳说,低年级孩子的阅读是因为——孩子爱你,所以读书。瑶瑶爱妈妈,所以妈妈买的书都愿意接受。通过调查问卷,王艳认为,瑶瑶目前的阅读,需要找到孩子的认同感。

  得知瑶瑶喜欢芭比公主,王艳给瑶瑶的推荐书单就是以“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为主的绘本,鼓励孩子去完成公主的梦。同时,她推荐的共读绘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鼓励孩子动手实践操作。

  在绘本共读中,瑶瑶妈妈发现,老师并不是单纯“输入”,而是不断要求孩子“输出”。在看图画时,老师并不是让孩子马上结合图画看文字,而是让孩子先看图自己编故事。通过提问,让孩子来讲述图画,并引导孩子把图画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瑶瑶妈妈鼓励孩子在共读时不断地“输出”:大声朗读,自己绘画,自己讲故事。瑶瑶逐渐成为一年级寒假共读微信群里最活跃的小朋友之一,瑶瑶的朗读录音、绘画作品发到群里,得到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一致赞扬。当瑶瑶根据老师推荐阅读的无字绘本《POLO历险记》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时,瑶瑶妈妈非常惊喜,她没想到孩子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瑶瑶妈妈说,以前的亲子阅读更多是她读孩子听,现在她更了解该怎样启发孩子来阅读。

  观点

  ●王艳,阅读指导师

  亲子共读中,孩子的“输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很多家庭做得不太好的地方,要多鼓励孩子去表达、去绘画、去创造,而不只是读给他听。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也要注意提供给孩子的阅读素材越丰富越好,从而找到孩子阅读兴趣的切入点。此外,有的家长会要孩子端正地坐在书桌前阅读,过于严格的要求,也可能降低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家长收获

  老师引导的读书方式让孩子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生活体会,描述出不一样的故事。虽然有时描述得不一定生动,不一定比书上的语言更好,不过经过思考,加入自身活动,印象更深刻。加上大家的鼓励和表扬,让瑶瑶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很多。——田铭瑶妈妈

  案例2

  共读是和孩子新的交流途径

  ●参与家庭:启越妈妈&黄启越,小学二年级,来自北京

  黄启越的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在调查问卷中,她就向指导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名著什么时候读合适?读书速度不是很快怎么办……而在21天的共读活动中,指导老师宋新菊与家长分享的亲子共读的意义,对启越妈妈的启发最大。在21天的共读活动期间,她共给宋新菊发了6篇共读记录,宋新菊也都对每一篇进行了细致的批注。

  不过,宋新菊提倡的共读形式,对启越妈妈而言也很具挑战。比如,和启越共读《狼外婆》、《春节的故事》电子绘本时,她会扮演狼外婆、扮演“年”怪兽,孩子则扮演大姐、二姐和村里的美女。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表演里,还会伴有动作和吓人的声音,而且是大声地演出来。

  “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启越妈妈说,自己平时比较内敛、安静,“也许是前两天分享会把我‘打开’的缘故,我旁若无人地跟启越演了起来。我做到了宋老师要求我们的:创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环境、大声读书、加上动作与孩子共同演绎,并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什么才算是共读,共读的形式是什么?相伴共读的21天中,启越妈妈逐渐感知到:共读是不拘形式的,可以你一句、我一句,可以两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有动作,可以全家人一起扮演,也可以两个人共同捧着书默读,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只要是看同一本书,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我们就生活在一起,我们就在共读。

  观点

  ●宋新菊,阅读指导师

  有家长说,孩子跟我在一起读得很好,但一个人时就不爱阅读。首先,阅读非一日之功。严格说,给孩子讲故事,不是职责,而是生命的享受。亲子共读,就是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在一个个世界里探险,共同经受一次次洗礼,最终在心灵上建造出纯净、美好、坚固的家庭。

  二年级的孩子,建立独立阅读意识,需要从图画书过渡到纯文字书,中间的半步是“桥梁书”。这种书减少了图画,加大了文字量,具备了文字书的特征:故事跌宕起伏,线索众多,篇幅较长。在阅读的技巧上,可以灵活调动孩子阅读主动性。

  家长收获

  共读就是一个媒介,带给我和孩子一种新的交流途径。通过共读,我们的关系也更加亲近。——启越妈妈

  21天

  阅读之旅

  1月28日-31日

  家长和老师交流孩子个人特点、阅读情况等信息,准备阅读需要的书籍。

  2月1日-3日

  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亲子共读。共读了《一园青菜成了精》《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绘本。

  2月6日-9日

  在微信群、QQ群实时共读《熊爸爸的吻》童谣《数数几条腿》,尝试制作纸杯玩偶。

  2月10日-13日

  共读《黄雨伞》《POLO历险记》《凯能行》,尝试根据阅读绘画。

  2月15日

  读完《POLO历险记》,上传瑶瑶讲的《POLO历险记》。

  2月18日

  在王艳老师指导下,共读绘本《时间的故事》,制作寒假生活谱。

  高级班

  这个寒假,三组小学高年级的家庭,在新教育萤火虫阅读指导团队的指导老师小舟(顾舟群)的带领下,开启了书香润新年的21天阅读之旅。21天中,小舟通过QQ视频、微信带领大家阅读了《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草房子》、《小王子》等书籍。

  “一本经典的书籍不能泛泛去阅读,而需要深入阅读。”利用导读,小舟教家长逐层深入地引导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读书,而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读书。但小舟老师也注意到,高年级家庭参与共读的热情也差异显著,有的家长愿意将孩子的阅读心得、导读问答等及时与老师交流,接受指导;也有的家庭自始至终都需要老师“拽着”,有时老师多次单独联系也很少反馈。

  案例

  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

  ●参与家庭1:子涵妈妈&张子涵, 小学五年级,来自北京市

  ●参与家庭2:子祎妈妈&刘子祎,小学五年级,来自河南省焦作市

  2月5日晚上8点,指导老师小舟与三组家庭就《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进行了交流。

  因为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小舟在正式与孩子们分享阅读体会前,会先给家长和孩子布置导读题目。有些孩子还会在正式的阅读讨论前提交读后感,张子涵就是这样的学生。

  “维里·费尔曼是德国当代青少年文学领域中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在少年时期经历过纳粹的统治,所以在书中描写了许多动荡年代青少年的生活……”2月5日晚间正式交流开始前,子涵的妈妈就在微信圈提交了一张女儿手写的读后感的照片,在这篇读后感里,子涵分别对书中莉莉、威利巴尔德、尤瑟夫、海尔曼等人物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正式的讨论开始后,小舟的问题从浅显逐渐走向深入。她先向孩子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威利巴尔德实际上是谁?莉莉又是谁?”子祎回答,威利巴尔德是“希特勒”,子涵随即补充:“莉莉是犹太人”。“是的,威利巴尔德其实就是法西斯,希特勒的代表;莉莉代表犹太人。”小舟肯定了两个孩子的答案,同时也认可他们在三次导读中逐渐加深的对故事的理解。

  随后的提问继续引向深入,小舟问孩子们:“专制鼠国是如何被推翻的?专制鼠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轮,子涵的回答稍微浅显了些,而子祎的回答则更加深刻。不过,小舟老师对两个孩子都给予了肯定,尽管也指出了问题。

  最后小舟问到两个孩子对于书中人物形象的印象。“莉莉谦虚大方、善良不计较名利;威利巴尔德残暴凶狠、狡猾、自高自大。”子祎答道。“非常棒!”在对孩子的回答表示肯定后,小舟借着这个故事进行了引申:犹太人之所以那么优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喜爱阅读的民族,“阅读改变了莉莉,改变了鼠群。”

  继《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之后,小舟又给三组家庭布置了读《草房子》的任务,并分别指导家长和孩子做了读书前的准备工作,依然是为孩子们做了一次比一次递进的多次导读。

  同时,小舟老师发给三组家庭——“《草房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这是专门给家长看的参考资料,就书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剖析,并阐释了该书的主题思想。可以看出,这本书即便是对于成年人而言,也同样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小舟说,她的引领只有21天,今后还有很多经典书目需要家长引领孩子完成,所以家长的阅读也非常有必要。而对于学生,她则开出了另外一份导读——“关注生命成长《草房子》主题探讨”,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在“关注生命成长《草房子》主题探讨”里,小舟分层逐渐深入地向孩子们提出了10个问题,如“在这些成长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为打动你,为什么?”;“《草房子》塑造了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等少年形象,请你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桑桑、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等等。

  小舟说,这几个问题都是有针对性进行设计的,如果孩子们答不上来这几道题,就等于没有读懂《草房子》。

  子涵在跟小舟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时特别提出了“秦大奶奶”这个人物,她说自己一开始对这个人物是抱着可怜的心情而同情她的,但是读到最后却喜欢上了这个人物。

  21天

  阅读之旅

  2月3日

  高年级共读群内进行了一次视频共读,家长和学生反应热烈。

  2月5日

  微信群共读《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进行了导读。在集体共读前,指导老师先给学生下发了三次导读。子涵已在回老家的路上。老师布置下一本书《草房子》的阅读导读。 

  2月6日至10日

  春节假期。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初一放假:要求初二至初五读完《草房子》;初五起读《小王子》。

  2月10日至14日

  共读第二本书《草房子》。期间,两个家庭都在从老家往回赶的路上,只有提前返回的子涵参加了全程的互动交流。当日下发《小王子》导读。

  2月18日

  晚上8点最后一次导读《小王子》,子涵正在冬令营活动,老师在群里发布了子祎提交的《小王子》的导读的批阅,并进行了解读。阅读活动结束。 

  观点

  经典需深度导读

  ●小舟,新教育萤火虫阅读指导师

  《草房子》和《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都有关于生命的讨论。《草房子》阅读中,我问学生:你怎么看秦大奶奶救南瓜而失去生命?这个人物,这件事给你什么思考:对爱、对生命……你是否有新的思考?孩子的问答比较浅,有的甚至回答秦大奶奶为了一个南瓜失去生命不值得。此时家长、老师的引导就非常必要。秦大奶奶也没想到救南瓜会献出生命,但是只要是油麻地小学的事情,她都不会袖手旁观。是孩子们带给她一段最幸福的晚年。因此,即使为了南瓜离去,也是值得的。

  经典书目引导阅读尤其关键

  学生回答很浅,这是理所当然的,一般孩子的阅读很难达到这样的深度,因为没人引导。这样经典的童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引导,孩子不会读几遍,从而逐步做到深入。我的导读题往往是分两次给孩子,第一次是简单梳理故事内容,第二次导读题内容是主题探讨,孩子第一遍读完以后,马上布置阅读第二遍,再完成第二次导读题。这样的形式一般的家长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样的引导,受益的不仅是孩子,家长也知道了以后该如何引导孩子深入阅读。

  不是所有爱情故事都要排斥

  尽管我不太赞成高年级孩子阅读所谓校园小说里的爱情故事,但那些经典著作中的爱情,我并不排斥。例如《草房子》蒋一轮和白雀之间的感情。孩子对这段感情的认识都是很美好的。现在高年级的孩子早熟,应该进入懵懂的爱情阶段了,让孩子感受一下这样的美好,心灵不会受到污染。

  家长收获

  以前我以为精读只是多读两遍,摘抄点好词、好句,最多写个读后感。真是惭愧,与孩子共读的十年书都是虎头蛇尾的。这次导读读书形式我们很喜欢,书就该这样读。

  了解了一本书的内涵,才算读懂一本书。小舟老师也告诉我她是如何出导读题的,我收获很多。虽然我不能把导读题出得那么恰当,但我一定会上网搜书评,了解作者写书的真正意义,引导孩子读出书的内涵。这是我以前意识不到的。

  每个家庭及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适用的读书方法肯定也不同。出导读题的方法,我们很喜欢,我会借用其中适合我们家的东西,形成我们家的读书方法。——子涵妈妈

  通过跟孩子一起读《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自己也慢慢知道了如何引导孩子层层深入阅读。我也很喜欢这种家庭共读群的氛围,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彼此之间有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

  ——子祎妈妈

  D04-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杜丁

  (下转D0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