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健康周刊·展望2016·转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健康周刊·展望2016·转型

传统企业、外部资本布局“大健康”市场(2)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表示,服务将成核心及竞争利器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图/Gettyimages

  (上接D02版)

  或许未来,“大健康”产业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国家战略的高度和政策层面的相继利好消息将为传统医药企业、健康体检、养老产业及健康保险等多个行业创造更多机遇。“随着未来健康中国纲要的实施,收购此类高估值资产的热潮还会延续。”一位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发展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所购买的药品中,民族企业要占80%以上;耗材和器械中,民族企业占50%以上。

  4 “钱”景广阔、政策利好 健康产业颇受关注

  或许,一方面健康产业被普遍看好,甚至被业界认为是全球“财富第五波”,另一方面,国内对健康产业的政策红利不断,“健康中国”亦上升至国家战略,所以,医疗、养老服务、保健食品等健康产业也受到颇多关注。在资本市场看来,国内的医疗卫生行业有望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全新的投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资本向健康行业的涌入。

  值得关注的是,“大健康”的内涵与外延又相对广泛,从传统的医疗、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展开,保健食品、养老地产、功能食品、家用医疗器械、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等等,都在“大健康”范畴之内,“大健康”产业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外延的扩大和细分领域的技术进步等,“大健康”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凭借着敏锐的嗅觉,资本市场对这个领域的抢滩也就不足为奇。换句话说,虽然业界对究竟何为“大健康”还没有定论。有人将大健康定义为有关人类健康、美丽、长寿的检测、预防、治疗、保健、养生、调理、康复等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即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疾病之外的亚健康治疗和养生调理,包括药疗、食疗、物理疗法以及健康养生等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但这并不妨碍资本的纷纷“抢滩”。

  在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布后,多位专家就曾表示,促进健康不仅能直接创造生产力,更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而受益于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浙江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也曾表示,健康本身就是生产力。对健康的投入有着实实在在的回报,其中最重要的产出就是国民健康生命年的延长,以及疾病负担的降低。

  在“健康中国”战略公布之后不久,医疗保健、智能医疗、民营医院、养老概念等“大健康”板块普遍迎来涨势,医疗器械服务板块涨幅超过9%。“大健康”领域也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从2015年至今,A股共有超过40宗重大资产重组涉及借壳上市,其中8家集中在健康行业。

  5 发展迅速、表现抢眼 已成最大新兴产业

  国内健康产业迅速发展,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养老、保健品等“大健康”板块都有抢眼表现,从更大的层面来看,这种迅速发展也符合世界范围内的趋势,大健康产业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最大新兴产业。

  有业内人士预测,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健康中国”的理念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标。目前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医改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涉及疾病预防、康复、居民健康意识等多方面。

  国内健康产业亦有特殊之处,根据报道,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到5%。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健康产业蕴藏的机遇似乎更大。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人口老龄化加快等越来越多关乎社会民生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曾指出,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是患病,需求的弹性小、服务特殊性强,市场机制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务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而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费者福利增加了,这个市场需求弹性相对大、市场机制作用很大。

  消费专家赵萍的分析,从消费需求来说,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关注生活的质量,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富贵病”也就相继出来,慢性病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关注体育锻炼,以及相关商品和服务。人们对健康相关消费这方面支出明显,而且增速快于消费商品增长,健康消费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消费升级带动新的经济增长,而医疗消费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 观点

  这场跨界不容易

  虽然“大健康”领域市场准入门槛相较于传统制药行业低一些,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企业要快速完成多元化经营,绝非易事。

  在跨界大健康领域的医药企业中,当然不乏成功案例,如云南白药牙膏,已经进入了牙膏市场前五名,在与不少老牌外资日化企业的厮杀中分得一杯羹。有业内人士将这种成功归因于功能定位与品牌高度契合、价格策略、渠道切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而这种模式被复制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多个跨界大健康领域企业的共同特点便在于,某个产品取得成功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是单打独斗的局面,后续产品乏力,并没有形成集团作战。

  医疗市场相对特殊,对于外界资本的进入,也有业内人士将没有医疗背景的资本流入医疗行业定义为一件“危险的事”,医疗不同于其他行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担心资本可能由于急功近利走上某种“捷径”。

  D02-D03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