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无论是从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就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绿色GDP等考虑,发展旅游似乎都是一剂良药,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生活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
“中国旅游市场出现了扭曲”
最近有文章分析了一下中国旅游业光鲜的数字——国家旅游局14日发布,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实现旅游收入36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3%;其中过夜游客7086万人次,人均消费3054元。
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各项数据,水分颇多。
“虽然中国旅游市场在快速增长,但这些数据肯定有水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凌云解释,一个是旅游收入的数据统计很难,涵盖面太广,本地消费和旅游消费、交通出行和旅游出行等等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春节黄金周又是中国人口大迁徙的过程。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是逃不开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来说话,这是一种对‘量’的计算,还是发展GDP的思路,却没有关乎到最根本的旅游品质。”张凌云认为。
一方面是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匮乏不足,中国旅游市场似乎处于集合撕裂的角色于一身。著名经济学家魏小安称,“现在的中国旅游市场出现了扭曲,就是现在国民休闲度假已经形成一种刚性需求,但是我们的度假产品严重不足,形成了两个溢出,一个溢出是海外溢出,现在东南亚都是中国人的度假地,又在逐步延伸,延伸到塞班岛、济州岛、夏威夷、毛里求斯、大溪地。这样一个延伸说明我们的度假需求实在强劲,但是我们的度假产品不足。
再有一个是景区溢出,由此造成了景区的误区,尤其是很多投资商的误区。景区现在在满足度假需求上产生了一种替代性,但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度假产品就没有必要去景区观光了。但是,目前因为度假产品不足,有点时间只好去景区,只好去观光。”
境外旅游购物不应划为旅游消费范畴
如果从供给侧改革来说,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逐渐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跨境出游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其中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旅游市场繁荣,出境游增长,但是绝大多数还是短线出境游,以港澳台游、东南亚游为主要半径。同样是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而2015年我国居民持有的护照数大约为7400万-7600万之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指出,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走出国门的中国旅游者其实还不是很多,走的也不是很远很深入腹地。
“尽管中国在境外旅游的人均消费全球第一,但花费在购物上的比重过高。严格来说,境外旅游购物不应划为旅游消费范畴。”魏翔认为,因为这是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高关税导致的购物场所的转移,买包包,买马桶,买奶粉……可见很大一部分购买内容并不属于旅游商品购物。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一,与人口基数和富人阶层崛起有关,更与海外奢侈品的国内征收高关税有关。
我们有了好的马桶奶粉,才不会出境买买买
购物仍是中国游客出游主题,根据TripAdvisor的报告,有4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会在旅途中多带一个行李箱,以备购物之需,而这一比例的全球平均值仅为30%。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2万亿元,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也就是说,境外消费占国内消费的比例约为4%,有专家指出,如果能够引导境外消费回流25%,就会带动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对出境游火爆津津乐道的同时也需要反思,为何国人会不远千里去国外购买商品。
旅游依附于其他产业之上,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支持。这和供给侧改革密切相关,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了,也就是说“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张凌云的观点切中要害,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了,我们有了好的制造业,好的奶粉,好的马桶,才不会有那么多人要去德国买奶粉买日用品,去日本旅游背回马桶。
专家观点
魏小安
现在的供给严重不足,不要老看黄金周景区火爆,景区火爆一部分原因是被迫的替代,如果说有好的度假地点,大家不追求景区,可是因为我们缺乏这个东西,大家只好往景区跑,这是一种产品不对称的体现,这是一个现状。
(下转D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