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成本增加“温州制造”高性价比不再,市场萎缩明星企业倒闭;培育产业链、建小微园,企业谋转型
| ||
| ||
|
2016年开年,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召集打火机行业里硕果仅存的70多家企业开会,第一句话便是“活着最重要”,黄发静皱了皱眉头,狠狠掐掉手中的香烟。
再用力,都没法扭转今年行业将面临的困局。
2月23日,新京报记者走访温州,这个曾经通过“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入侵”国人生活角落的制造业之城,在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口客户流失、创新乏力的内外交困下,不少企业纷纷倒闭或面临倒闭,其中不乏昔日的明星企业。
如今,不论从企业主还是主管部门,都意识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虽是传统产业,但不等于落后产业,只要转型得好,就是高效产业、‘永不落幕’的产业。”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一次专题调研时说。
市场萎缩
打火机厂从几百家减至几十家
在苦撑几个月后,李中坚思量再三,决定关厂。
这个决定对李中坚来说并不轻松,事实上,在关厂前,李中坚已经努力顶住几千万的亏损,但颓势仍未好转,只能关闭他一手创办的东方打火机厂。
“不会再做打火机行业了。”李中坚告诉新京报记者。
先有东方打火机厂,后有东方路。李中坚回忆,1993年政府批准东方路附近征地,那时还是一片农田,东方打火机厂是当年第一个建厂、生产的企业,当年就出口创汇3600万。“政府很开心,几年后把这条路命名为东方路”。
东方路所在的瓯海区,是温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占温州市区总面积的42%。瓯海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全区现有10万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
如今,东方路门庭冷清,似乎只有招牌上“东方”几个字,在南方阴冷的早春里见证昔日工厂的那段辉煌。
1988年,李中坚通过在香港的东方国际推销有限公司将温州的打火机销往国外后,温州打火机如潮水般涌出国门。黄金期,东方打火机厂每天出口的打火机最少达10万只。在李中坚的回忆中,那时市场近乎癫狂,货车就等在路边,一下装配线,马上打包发货。
而曾凭借高性价比、低价横扫全球的温州打火机们,开始在贸易壁垒、用工成本增加等内外交困下困难重重。出口量骤减,全球市场占有率下降,目前温州制造的金属打火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不足50%。
市场萎缩背后是打火机厂的关闭潮。
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表示,2008年,温州打火机企业数量从500家锐减到100家左右,而在黄发静看来,目前估计有70家,而估计有50家能够度过2016年。
“只要能够活下去,温州打火机行业不在我这一代消亡,就已经谢天谢地。”日丰打火机厂厂长黄发静对新京报表示。还活着的日丰打火机厂,日子也并不好过。
日丰以生产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金属打火机为主,目前利润比鼎盛时期减少了九成。
劳力成本飙升
月薪6000仍招不到工人
在东方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桥下便是劳务市场。来自贵州的三个90后小伙子在劳务市场逛着,他们都想要找4000块钱以上的工作。
阿忆从同乡那里听说温州不错,就过来了,离家四五年在外打工,他去过江苏、福建、浙江,在他看来,温州也并没有不同,“打工在哪儿不都一样”。在阿忆看来,温州生活成本还是挺高的,每月还要自己租个200块的房子,只能摆下一张床,省吃俭用能存下2000块,工作的目标就是攒够钱就回家讨老婆。
林达在温州做服装生意,以往过完春节就开工了,但今年,因为用工荒,他不得不来这个劳务市场招工,但一直到下午,前来打听的7个工人还没有一个表示愿意来他这里干活。
“我这里工资每月4000-6000块,都招不到人。”林达说,这几年来温州打工的人明显少了,企业也不好做,但招工开出的条件却不敢降,不然更招不到人。
这背后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尤其是以温州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的急剧攀升。
温州市外来投资企业家联合会会长张建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如今温州招一个普通工人每月至少500-600美元,而东南亚国家可能只要100美元,这让温州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成本上就已经输掉了。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日子更加艰难。黄发静的法国客人最近跟他说,他要到越南去进货了,那边更便宜。
去年6月,经济学家林毅夫参加温州企业“走出去”座谈会时就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将达到1000美元左右。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劳动密集型企业会有部分留在国内,但数量将非常少。
林毅夫表示,据他了解,目前温州制鞋企业有三四千家,绝大多数需要转移,否则在未来的5到10年内,这一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而对于转移地点,林毅夫指出,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是不错的选择。
深陷资本危局
商人将银行贷款投向楼市
除了生产成本上涨,在遭遇了炒房泡沫破裂、民间借贷崩盘后,资金链断裂让温州制造业雪上加霜。楼市曾是热钱的聚集地,温州商人李克就给疯狂的楼市交了千万元级别的学费。
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之后,温州商人李克的家里每天都有银行的人登门前来“送钱”,上门推销要贷款给李克,碍于面子,再加上盲目投资的冲动,李克从银行贷款3000万,投资了房地产和太阳能,结果全部赔了进去。
“经历这么一下子,我现在只想做好主业,不投向实体经济的钱都只是泡沫。”李克对新京报记者说。那时,很多富商都将资本投入房地产,富商富人们会买下一幢楼,投资的疯狂可见一斑。“过去投资步子跨得太大,银行、民间金融的钱都没用到实业上。”一位温州商人说。
从2004年领涨房价,到2012年“带头”房价下行。曾经遍布天下的温州炒房团,在历经2008年及2011年的限购后偃旗息鼓。
疯狂的楼市在2011年达到顶峰。2011年伊始,新一轮国家宏观调控重拳出击,步步紧跟,房市迎来全国性“拐点”。从2012年开始,温州房价率全国之先开始下行,新建商品房价格连续40个月出现回落。
温州一位建筑商朱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2011年温州房价虚高,楼王卖到10万一平米,而现在已经跌到5万元,挤出了一半的水分,普通住宅的价格回到了2万元的水平。
如今温州不再限购,但李克称,已无人再炒房。
在2011年房价达到顶点时,民间资本的风险也爆发了。
温州多位政商人士分析时都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楼市的暴涨与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有关,那时温州的钱一下子多起来,银行每天主动上门房贷,很多资本进入楼市,拉动楼市价格上涨,暴涨的楼市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更多的民间资本涌入。
“2011年-2013年是温州最艰难的时候,那时候老板跳楼自杀的事情太多”,在朱芳看来,金融危机固然是温州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民间资本的不规范运作给企业带来的死亡风险。
2011年,不良民间借贷东窗事发,据媒体报道,温州有上百家企业出现老板失踪、公司破产、员工讨薪事件,江南皮革等一批民营企业就在其中。在这些破产企业中,先后出现过“一代鞋王”王跃进携千万跑路、“眼镜大王”胡福林负债20亿出逃事件,都曾给行业内外带来巨大震动和影响。
黄金十年结束
上万中小企业面临倒闭
链条的崩裂,让许多企业如潮水般退去。“现在企业倒闭不是新闻。”一位温州商界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温州经济最艰难的时刻是2011年,从那时起就陆续有企业破产倒闭,近三五年来破产的企业包括月兔集团、海鹤药业、信泰集团。
2015年1月15日,中城建设的破产拍卖在温州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温州最大的建筑企业、曾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4216万元的底价拍卖所有股份。紧接着,2015年4月,温州的知名企业庄吉服装等6家企业申请破产保护。
20世纪90年代,是温州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结束,大批制造企业在市场萎缩、出口减少的夹缝中,濒临倒闭。
一位温州商人告诉新京报记者,温州制造业的不景气一方面受2008年金融风暴影响,温州制造业海外订单剧减,大部分转为内向型企业。另一方面,民间融资2011年又遭遇严重崩盘,温州制造企业现在普遍缺钱。
温州市工商联一位高层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预计温州有20%的企业正在倒闭边缘,而目前温州到底有多少中小企业尚无官方权威数据,很多小企业倒闭也不会登记。2015年公布的温州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2013年底温州私营企业为10万个。据该人士保守估计,时至今日温州的中小企业数量大概有8万,按此推算,将有16000家中小企业面临倒闭。
仅从瓯海法院提供的数据来看,从1982年建院到2011年共受理破产案件4件,均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或国有企业;从2012年以来,受理80件破产案件,仅1件为国有企业,其余均为民营企业。
“不过,经过了前几年寒冬,如今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大体上还都是不错的企业。”一位温州商界人士称。
“破产并非是坏事,很多僵尸企业破产重组之后,才能释放新的活力,产业转型升级中,破产倒闭在所难免,破产潮也是升级转型潮。”上述工商联人士表示。
转型势在必行
2015年温州GDP增速回升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升级箭在弦上。”黄发静说,他还不停地呼吁打火机行业要不断创新。
去年,黄发静去了一趟合作伙伴Zipoo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工业小镇,对方的生产线着实让黄发静感慨。黄发静介绍,Zipoo有精美的模具,从金属片成型、制壳到电镀,形成了一套完善而精细的产业链。
把这条生产线引进回温州不就行了吗?黄发静狠狠摇头。
在黄发静看来,打火机是温州制造的一部分,发展受制于整个工业环境,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配套落后某种程度上拖累了打火机的创新。仅仅花几千万美元购置回一条生产线远不能解决打火机的质量升级。一条生产线只能解决部分工艺的问题,电镀等环节依然要外包,而国内的电镀工艺远不及国外。更稀缺的是能够熟练使用国外先进生产线的人才,机器的维修、养护又是问题。
温州市一位分管经济的官员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温州的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虽是传统产业,但不等于落后产业,只要转型得好,就是高效产业、‘永不落幕’的产业。”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一次专题调研时说。
历经30年的发展,温州目前形成了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2014年初,温州提出实施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努力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在“三年发展规划”中指出,鞋业产业推进“一区三园”,加快一批小微园建设;服装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配套时尚街区建设。
“各个乡镇都在搞小微园,不过从整个城市发展上看,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各个行业依然是分散的,不能形成集群效应,也不利于相关产业链的培育。”温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上述官员提到,产业转型中,市场会有优胜劣汰,很多企业会死掉或者半死亡,政府鼓励这些产业形成新的方向,要在金融服务、产业政策、税收、科技指导、人员培训、产业链条培育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措施。
2015年,浙江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温州地区GDP为4619.84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3位,全年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林达、阿忆、李克、朱芳为化名)
温州经济发展大事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通过“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温州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
●1985年5月12日
《解放日报》在全国首次公开提出了“温州模式”。
●1986年8月
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3月16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8年9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温州首次正式名列长三角区域。
●至2012年末
温州已拥有42个由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拥有20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2012年
温州市GDP总量为3650亿元,排名全省第三,不过GDP增速在浙江省倒数第一。
●自2012年3月
国务院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4年
温州出台《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未来发展重心将放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
●2015年
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
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温州报道
B04-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