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5:书评周刊·艺术

梵高 藏在画布背后的人(2)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午憩(仿米勒)
鸢尾花
《渴望生活》
作者:欧文·斯通
版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
《梵高传》
作者:史蒂芬·奈菲/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11月
《梵高手稿》
作者:文森特·梵高
H·安娜·苏 编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12月

  (上接B14版)

  艺 术

  幻觉使他对色彩有更高的敏感度

  读者可以看到梵高人生的失败和艺术的成熟并非单一而是前后相关。《梵高传》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梵高的生平和艺术脉络,运用小说笔法营造戏剧性,在每一章的最后留出悬念。最明显的是结尾,梵高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下一章笔锋转向“提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好运,乔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一方是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深渊,一方是即将步入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悲一喜,将梵高的悲剧映衬得更沉痛。

  这部传记既是写给普通人看的,所以注重叙述的戏剧性;同时也极富专业素养,将梵高的一生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进行评述,比如在讲到梵高来到巴黎时,作者宕开一笔,先描绘巴黎当时流行的文艺风潮,展开一幅栩栩如生艺术家群像,世纪末的新观念对文学与艺术带来何等震荡,再将格格不入,如公牛冲入瓷器店的梵高放入其中,就更显出他的失败与不幸。不管妥不妥协,面对现实需要一颗世俗的心,要花费时间营造,进入一定的圈子。面对艺术的独立性,梵高是高傲的,也有个性的偏执,长期的孤独和精神探索也让他对现实的理解如同孩子。

  梵高在巴黎正式成为色彩的信徒,他用强烈的对比表现情绪,但在当时更注重精细与均衡趣味的艺术界,梵高不符合比例的手法势必带来失败。在巴黎,梵高目睹了艺术的爆炸,他的艺术积淀已经悄悄成熟,“多年来他那版画家一般的眼睛,已经在无意中使他能够画出那种足以成为新艺术的画作。长期以来他早就掌握了将坚实的形象与虚空交织在一起的画法:通过影线和点彩来捕捉事物的轮廓和肌理,通过点画的密度和方向来控制形式。为了用新风格来带动自己的手,他只需调动这些旧技法,来为他的对色彩的新理解服务。通过将这两种画法从源头上联系起来,文森特终于在这一年春夏那些急促的画作中从写实主义顽劣的线性画法中解放了出来,他的油画开始拥有它最好的素描那种自发性和强度”。

  《梵高传》讲到梵高的绘画特色时说“他尝试了各种大小和形状:从砖块似的矩形到逗号般的点子,再到如苍蝇的小色点,他以各种方式来安排它们:干净的平行线、交叉的编织线,以及精神变化的图案。有时候它们是风景的轮廓;有时候它们呈放射状向外扩展;有时候它们以相同的方向横扫画布,仿佛遭到一阵莫名的狂风吹拂。他用紧凑、重叠的点子,用复杂的色彩,用一束束松散的、格子状的颜料分别来处理它们。他的点子积聚成块、成丛,规则地填满了大块的区域,或是像疯狂的蜂群那样密密麻麻地撒满画布”。

  这部传记指出他的母亲带有的抑郁性格,为梵高家族的精神病遗传埋下伏笔。圣保罗精神病院休养的阶段是他创作的高产期,精神病带来的幻觉使他对色彩有了更高的敏感度。这部传记这样描写梵高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星夜》:“为了记录下这一景象,文森特启用了紫罗兰色和赭色、山顶自然的曲线、丝柏树枝干形成的漩涡,还运用奇妙的笔法‘加进了他所感受到的宁静和快乐’。就像古人一样,他只跟着‘直觉和感受’走,勾画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眼中所见的夜空:搏动的灯光组成的万花、繁星汇聚成的漩涡、光芒四射的云朵,还有像太阳一样明亮的月亮——只存在于文森特脑海中的、充满宇宙星光和能量的焰火盛宴……文森特笔下旋转的、给人以错乱之感的、宇宙形成的亢奋画面表明,他的防御机制已经被攻破”。梵高从无尽的、神异般的观察中构建起美丽而坚实的轮廓,沉湎于眼花缭乱的未知世界中。

  这部传记文采斐然,对梵高艺术的描述既准确又充满激情,交缠错织,工笔细描,乱针刺绣,是对梵高艺术的绝佳鉴赏。

  尾 声

  《渴望生活》深刻地渲染了梵高对艺术执著的爱,这奠定了梵高的形象基石,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渴望生活》以及它所引发的梵高神话,就不太可能有这样一部全面的《梵高传》。《梵高传》澄清了梵高神话的诸多方面,让读者看到梵高真实的性格和遭际,这才是真实的梵高,关键在于,无论多么艰苦,梵高始终不改艺术探索的坚定和自信,他最终在画布里留下了善良,也留下了他最深的信仰。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她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才华,从年纪很轻的时候起,她就知道所有这些时尚的抉择的微不足道,所以她本人始终忠于她素来尊重的传统,她是这个传统的化身”,我想这也是梵高的自信,他对传统的相信将他引向了未来。一时的流行风潮是暂时的,时间最终会回馈那些相信自己并不断探索的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我忙着画画,我要继续寻找本真……我的内心从未改变……对于我所坚持、信仰和热爱的,我依然一味地坚持、信仰和热爱。获得安宁与抚慰依然是终极目的,追求真理还是终极途径,伤痛也依然是获得救赎的终极情感”。《梵高传》里的梵高纯粹而完整,他几乎用尽他单一的全部直面人生,他把艺术拧成一股绳,将一切都维系其上。当神话的迷思被澄清,更多真相被揭开后,梵高还是那个梵高,幻觉会消逝,但崇高永存。

  ■ 延伸阅读

  《梵高手稿》 

  承载他对艺术的理解

  H·安娜·苏编纂的《梵高手稿》精选梵高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从这本手稿中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对艺术的执著描绘。艺术让他变得细腻,让他获得了信仰,他随信附带的手绘稿承载着他对艺术的理解。这些信件在《梵高传》中也有部分涉及,不同的是,《梵高传》会更详细地解读和辨伪,因为“梵高的书信并非句句真实,里面充斥着夸大、隐瞒、说服甚至欺骗”,这其中既包括梵高主观的渲染(多数是对弟弟提奥),也包括梵高认识的局限。比如《梵高手稿》中提到“他对法国艺术家让-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米勒对农村生活深情而庄严的描绘,对梵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梵高传》指出,梵高对米勒的认识源于阿尔弗雷德·宋思尔写的米勒传记“真实的米勒是一个放荡不羁、挥金如土的人,一生债务缠身,根本就不知道贫穷为何物。他画画时很讲策略,一生中,他很少缺少赞助人、佣金或销路……但是文森特只看到了宋思尔笔下的米勒:一个生动的、多愁善感的大小孩。有着生动的、标新立异的想象力,不被公众所理解,被批评家所唾弃,被债权人追债,忧郁孤独,沉浸在哭泣和自杀的思绪之中”,但这样的误会恰恰让梵高诞生了最深的悲悯,形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阶段。

  □书评人 李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