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数量已超承载力,保护区域将西扩,打通迁徙东北内陆通道
| ||
| ||
|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吉林境内存有27只野生东北虎后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又是一年两会时,有关保护东北虎的内容,已体现在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虎、豹、大熊猫、朱鹮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抢救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针对保护区内东北虎数量超载、人虎争地、公路铁路阻碍迁徙路线等困境,相关部门已制定方案,除了将扩大自然保护区区域外,还将着手打通内迁通道,谋划东北虎回归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3月3日早上7点,郎建民踩着30厘米厚的积雪,钻进了树林里。
他带着遇到猛兽攻击时可以拉响的火焰弹,防身用的刀,沿着两只东北虎的足迹,一直跟到了山顶,摸清它们的活动情况,8个小时后才下山。
在这个季节,狩猎人跟踪动物足迹放铁套作案多了起来。作为吉林省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主任,这是他一年最忙的时候了。
“老虎越多,压力越大。”郎建民说。
顺道清理掩埋在雪地里的铁套,勾起了他的刺痛。一个月前,在哈达门乡三道沟通往金铜矿的山路上,一只东北虎不幸踩进了铁套,死在雪地里,脖颈处留下大量的血迹。
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未出来,但已然折射出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尴尬存在:即便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仍然面临人为的伤害。
回归
珲春有了27只“定居虎”
根据摄像机捕捉到的影像分析,最终确定常年在境内活动的东北虎,至少有27只。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东北虎已被列为濒危(EN)物种。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现存的东北虎总数量可能不足500只,主要分布在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锡霍特山脉至中俄交界的区域。
而在100多年前,东北虎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远东。
在郎建民看来,是两场大浩劫差点要了东北虎的命。一是日本侵华时的森林采伐,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内地建设的树木砍伐。随着赖以生存的森林不断消失,东北虎被迫背井离乡,迁往俄罗斯远东地区。
本世纪初,东北的中俄边境屡有东北虎现身的消息,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境内的虎豹种群数量、现状成为未解之谜。
自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北师大团队”),在民盟中央副主席、该校副校长葛剑平的带领下,依据虎豹可能扩散的路线和森林景观连通性,主要在珲春的中俄边界至中国东北内陆,建立了现在国际上最大的单个区域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样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
葛剑平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冯利民介绍,他们首先沿着中俄边境布设了300 余公里长的边境样带,以观测东北虎豹的跨境情况,随后以3公里乘以3公里的距离网格化布置了1200余台红外摄像机。
通过虎豹身体上独特的花纹对比,科学准确地鉴定出东北虎、东北豹每只个体,同时还能够收集虎豹的时间、空间等活动规律和信息。
最终,摄像头捕捉到权威的数据:整个监测区,仅在吉林省珲春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发现有东北虎种群,2012年—2014年期间,至少有27只东北虎活动,其中10只雄性、8只雌性,9只幼体。
至少42只东北豹,其中,20只雄性,17只雌性,幼体5只。这个数量已超过了已报道的俄罗斯境内残存东北豹的总数。
观测数据还显示,东北虎在黑龙江完达山偶尔出现,是游荡型的,没有稳定的种群。
2013年11月6日,北师大团队的研究人员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夜幕中,05号成年雌性东北虎从容地走过镜头,后面跟着她3个月大的幼虎们,它们停顿,好奇地观望摄像头。
这是全球首次记录到野生东北虎1胎繁殖出4只幼虎的镜头。
“繁殖意味着东北虎在珲春区域能够繁衍、定居,形成族群。”冯利民说。
定居
迁徙遇阻栖息地成“孤岛”
“虎豹种群未来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向西进入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
东北虎的回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北师大团队分析认为,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使得东北主要林区的森林质量得到了休养生息,虎的主要猎物,如马鹿、梅花鹿、野猪、狍子等,种群也正在迅速恢复。在去年,吉林和黑龙江已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这为东北虎的回归和繁衍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北师大团队绘制的分布现状图上,东北虎活动区域被标注为橘红色,看上去却似一座孤岛。
这片橘红色区域,包括南北狭长的珲春保护区面积仅为1087平方公里,加上与之接壤的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共约4000平方公里区域。
北师大团队还发现,随着虎、豹的繁衍,数量的增加,使得这个区域形成了临时的超载。
“成年虎的野外生存一天需要平均5公斤纯肉,这里面包括很多的一些幼体,幼体越长大饭量就越大,假设它找不到适宜的栖息地往外去扩散,就会互相争夺食物。”冯利民说。
葛剑平介绍,东北虎在领地上具有一浪接一浪的往外发展特点,没有跳跃性。根据俄罗斯的长期追踪研究,一只雌虎,领地平均在300到500平方公里,雄虎往往能达到上千平方公里。它每天要巡逻自己的领地,基本上走十到二十公里,但是在东北地区,它的猎物天然密度就不高,所以需要更大的领地。
“在珲春,能容纳8-10只就非常不错了,但现在却恰恰出现了20多只,超过了承载力3倍,全挤压在这里。”冯利民说。
这些东北虎为何挤压在这一个“孤岛”区域?
冯利民博士分析,该区域东部和南部是日本海;北部被大面积的湿地、公路和中东铁路阻挡,使之与俄罗斯境内东北虎主要栖息地-锡霍特山脉隔离开;东部的S201省道沿着珲春保护区西侧,从珲春向北通往黑龙江东宁,公路,频繁穿梭的汽车,两侧的村庄、农家乐、工厂,形成一道人工的阻隔。
“虎豹种群未来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向西进入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但首先就要突破S201这道屏障。”冯利民说。
冲突
保护区里的人虎之争
一些村民认为,老虎是珍稀动物应好好保护,一些村民则表示,应该把老虎赶走。
S201省道,还有沿道的人的活动,就像一道墙,堵住了虎、豹们西迁之路。
据珲春保护区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保护区内有19个村,2200多户,6300多人。据遥感解析结果统计,保护区内参地面积800余公顷,林蛙承包沟系35个。此外,还有每年约40000头被放牧的牛。
这组数据,还不包括S201公路以西的非保护区,但虎豹却已向外扩散到该地域。
位于S201公路西侧的哈达门乡三道沟村,村民们能直观感受到人虎矛盾的存在。
2015年夏天,村民邢艳芬家养了80多头延边黄牛,是村里最大的养殖户,清点时发现11头牛失踪了,找到了其中4头的残骸,都是被虎所杀。
村民们一般采取散养的方式,每年5月份开始,把牛赶上山里,两个星期清点一次,给牛喂盐巴,10月份天气转凉,才收回村中圈养。
事发之后,为了找回失踪的牛,以及预防东北虎作案,邢艳芬跟着丈夫,几乎隔一天就开车绕着拉木头的车道,漫山遍野地放鞭炮,吓唬东北虎远离牛群。
邢艳芬说,他们至今还没有领到补偿金,“保护区的人说,要找到动物尸体才能给赔偿。”
她为此损失了10多万,抱怨“老百姓靠山吃山,日子不好过了”。
村民张彦林介绍,他家一头黄牛失踪,也找不到尸体无法索赔。去年老虎“作案”后,三道沟村很多村民都把牛羊卖掉了。
珲春东北虎国家保护区宣传中心主任郎建民认为,放牧将导致多方面的威胁,对狍子、梅花鹿、野猪而言,牛把地表植被全部破坏了,野生动物没有吃的了;野生动物减少,老虎数量减少;饥饿的老虎,也会铤而走险,袭击牲畜,在珲春,每年会发生100多起老虎伤害牲口的事件。
“对于人虎矛盾,老百姓很难理解。”郎建民深有感触,最可怕的是家畜带有传染病,一旦不慎对东北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种植人参会破坏地表,珲春的“林下参”,在树林里自然生长,影响不是很大。但种植“园参”,要把一片树林砍光,盖塑料棚种植,承包期到期了寸草不生,造成沙漠化。
而对于东北虎,最为直接的威胁就是“土暗器”,这些隐蔽的“套子”在树林中无处不在。
三道沟村民还能记得,十多年前,一只野生东北虎被“套子”所困,挣脱之后咬死当地林场一位年轻女工杨春燕,老虎也因伤死掉。这事当时被报道后,“人虎之争”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清理“套子”,成为当地保护部门的固定动作,仅去年9月至今年1月份,珲春保护区就清理出“套子”、夹子8250个。同一时期,整个吉林省清理收缴各类猎捕工具80097个,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68起、违规人员314人。
尽管保护区工作人员多次在各村庄张贴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海报,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但收效甚微。一些村民认为,老虎是珍稀动物应好好保护,一些村民则表示,应该把老虎赶走。
保护
高铁为保护区改道
“东北虎、东北豹将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这句话,令葛剑平记忆深刻。
面对东北虎的“孤岛化”,以及保护区内的人虎之争,葛剑平越来越觉得保护问题棘手。
其实在珲春开展工作十年里,葛剑平和他的团队一直低调,即便在2007年、2010年相继拍到了国内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照片,他也没让这些爆炸性的消息传播出去。
他觉得科研数据还不够扎实,也担心过多宣传引发人类前来打扰东北虎。但2015年,随着研究深入,葛剑平觉得“必须要国家出手,否则将错失良机。”
于是葛剑平联系上了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
葛剑平回忆,当天在会议室门口,巴音朝鲁因有两个重要会议,仅答应给葛剑平最多5分钟的汇报时间。
葛剑平说一分钟就够了,他只说了一句话:“你家有27只虎,42只豹,你到底管不管?”
葛剑平说,当时省委书记吃惊地看着他,“呀,谁也没告诉我。”随即推迟了其他会议,听了他一上午的汇报,并指示省发改委主任立即赶来开会。
于是,葛剑平亮出了10年来从未发表的数据、论证资料。
此时的吉林省,制定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加强湿地保护,中部工业发展,东部是绿色转型,但在东部一直没有找到“抓手”。巴音朝鲁的一句话令葛剑平记忆深刻,“东北虎、豹将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
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在得知吉林境内现有27只野生东北虎后,习近平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没过多久,中央办公厅督促葛剑平在5月底前提交详实的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还亲自带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
就在这次调研中,葛剑平和陈晓光意外得知珲春将投资200多亿元建设“两高”:珲春至东宁的高速公路大致与S201省道并行,发改委已立项;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则穿过保护区,即将签字。
这个消息令葛剑平心灰意冷,但商议之后,两人决定立即赶往长春,找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反映情况。
之后,吉林省决定取消原定的高速公路建设,而高铁则改道而行。
在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实施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规律,完善思路、创新突破,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好,有关要求可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蓝图
谋划东北虎回归小兴安岭
按照保护规划,中国境内将建成一个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的虎、豹分布区。
东北虎、东北豹的“孤岛”之困如何破?
2016年1月27日,民盟中央和吉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战略研讨会,一份保护蓝图,呈现在大家眼前。
蓝图的三部曲为:在今年内将吉林省珲春、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建设成一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景观连续的保护区域;2020年以前在中国境内建成一个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的虎豹分布区,将承载东北虎100余只和东北豹200余只;着手谋划虎豹回归长白山和小兴安岭行动。
他们邀请资深专家专门来“挑刺”。
“移民往哪儿移?像三峡库区移民之后,这些人的生存也是问题,还有不移民的人生活在那个区域,整天在非常恐惧的环境里生活,怎么考虑?”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方精云直言不讳,“仅仅为了扩大种群或者为了一个工程,而影响更多的事情,这是我的一种担心。”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动物学会主席张知彬表示认同,在保护区建设上,优先大保护区整合问题,然而为了防止疫病传播,在整合中又需要有隔离带。
“如果你不能解决百姓的生计,他们还会伸手向自然去索取,核心就是这个。”葛剑平的学生冯利民博士说。
这个区域还有更棘手的问题,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家级,但仍是企业性质,只能靠珲春林业局扶持才能运转,每年的人员开支和管理费用在300万左右,在去年吉林省停止全面砍伐后,资金短缺问题凸显。
此外,企业并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对构不成刑事案件的一般性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难以立案,难以处罚,消弱了保护工作的权威。”保护区宣传中心主任郎建民说。
国家林业局网站消息,在今年2月末,国家林业局陈凤学副局长就延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及东北虎保护情况进行调研,计财司闫振司长陪同调研,多位消息人士认为,或将以虎豹为主题规划国家公园。
郎建民认为,国家公园是新鲜事物,摸着石头过河,关键在于解决体制不畅问题。
3月5日,葛剑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抢救性保护工程的概念,这一表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单种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能够说明生态、生存、生活三者缺一不可,是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要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新京报记者 曹晓波 发自吉林珲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