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让更多医疗资源下沉到患者“身边”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七

  对患者来讲,医保报销比例的约束作用可能微乎其微。这就需要医疗资源多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医院有承担“分级诊疗”的能力。

  在3月8日下午举行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提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医疗试点改革,我国的分级诊疗初见端倪,目前21个省做到了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75%的患者选择在本市的医院住院治疗。与之对应的则是三级大医院诊疗量增长平缓,人满为患和虹吸的现象趋于缓解,其中住院患者的服务量更是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样的转变,意味着多年来严重困扰我国医疗的“全民奔协和”的混乱情形,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在时下,大家屡屡抱怨挂号难、号贩子,那么通过分级医疗体系的完善,让聚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其他地方,这些问题或许将会有更大的改观。

  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医疗改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医疗发展极不均衡的现象。中小医院门可罗雀,大院名院人满为患。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这样的情况,无疑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出现了为看病排队一整天,但医生两句话就完成诊疗的奇特现象,尽管这样,那些大医院的专家号依然一号难求,前些时间引得全国广泛关注的号贩子问题,其实正是这样一种卫生供需失衡的直接后果。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把闲置的医疗资源用起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第一步就是建立首诊在基层的医疗体系。

  但是,如前所述,如今的基层医疗体系还很不健全,在广大患者心中缺乏信任,因此,让已经习惯到大医院去求助专家的患者,转而到不起眼的基层社区就诊,这确实需要许多工作要做。为此,除了制度上的引导,更需要政策的扶持,至少要保证一部分有水平的医务人员能够安心为基层服务。

  尤其是,对于单个的患者来讲,去哪里看病是个人自由,医保报销比例的约束作用可能微乎其微。这就需要医疗资源多向基层倾斜,包括配备更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更为重要的,用有竞争力的薪资留住医疗人才,让基层医院有承担“分级诊疗”的能力。

  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实质的工作已经展开,北京的一些名院调集优秀人员技术下沉,到一些偏远省份开办分院。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基层社区医疗的各项投入,一些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已经有了令人相对满意的薪酬体系,为人员到位提供了初步的保证。

  如今,有90%的大病患者做到了不出省,正是上述工作得到落实的一个体现,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医疗机构正在由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向一个均衡发展的方向发展。

  2009年,新一轮医改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其核心任务就是要保证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还远远不够,因为,依然有许多患者会选择在本省的省会城市中寻找医疗资源,各个三级医院的总体就诊人数依然没有显著的下降,也许只有到90%的患者就诊不出社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欢呼的时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