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经济新闻·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经济新闻·对话

袁亚非:民企“走出去”可更重无形资产

提倡购买国外知识产权,促消费提档升级;民企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16年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袁亚非。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民营企业“走出去”顺应国内消费提档升级的需求,也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手段。他说,走出去,是为了引进来,最终目的是实现弯道超车。

  自己开创太慢,在巨人肩膀上更好

  新京报:民营企业“走出去”,三胞的“走出去”与沃尔玛有何不同?

  袁亚非:三胞走出去与沃尔玛走出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是,走出去的目的不同。过去几十年,沃尔玛在全球的扩张,促进了欧美制造业产品的全球化,也推动了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但对于三胞来说,我们走出去,首先是为了引进来,引进海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系统等,顺应国内消费提档升级的需求,也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布局全球的零售渠道。沃尔玛走出去是在全球复制自己先进的商业模式,我们走出去目前更多的还是去学别人。

  新京报: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

  袁亚非:“走出去”过去一讲都是大国企,大央企,现在真正到民营企业“走出去”就是这两年的事,才蔚然成风。走出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走出去”都是买楼、买地、买技术;现在买球队、买制片公司、买商场、买玩具店、买新奇特连锁、买品牌等等。

  这个时候我呼吁就是要大家明白,别只去买人家有形的东西,因为有形的会随着经济周期波动,比如石油。那么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性百年品牌,人家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我们国家很古老,但是改革开放到今天,市场经济才30年。我们对很多东西并不清楚,特别是对实体的经营并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去买人家的品牌,买人家的管理系统,拿到中国来,在中国落地。这就是我要倡导走出去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消费提档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真正研究的问题。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直接购买他们的无形资产?

  袁亚非:知识产权,提倡买他们的知识产权,买他们的品牌。中国14亿人,消费提档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靠什么?知识产权要有。十三五转型,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地;不成功,就成了摊大饼了。所以转型成功十三五是真正中国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五年。

  新京报:直接买不会水土不服吗?你不提倡中国企业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百年品牌吗?

  袁亚非:所以我们国外有3万多员工,全用外国人管。相反,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全用中国人管。自己开创太慢了,在人家巨人的肩膀上去开创不是更好吗?人家250年了,我把那个好东西学会,在中国再去创新适合中国的,有一个基础。要弯道超车。

  民企“走出去”需政府给予信息

  新京报: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哪方面的障碍?

  袁亚非: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支世界级水平的人才队伍,要在人才上做好准备,比如投行人才、法律人才等,还要考虑企业做大后,相应的管理人才能不能跟上。

  其次,文化的冲突。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一旦走出去与其他国家接触,文化的冲突就出来了。第三,融资难。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现在的政策是,国内资产不能跨境抵押,所以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比较难。

  还有品牌认知度低。以前中国向国际输出的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中国制造业输出的过程中,给国际留下的是低端、廉价的印象。而我们现在要输出的是品牌和服务,中国企业提供高端服务的能力,很容易被国外怀疑。这种固有印象,也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最大的难点我觉得还是在于企业文化上,很多企业在走出去之后,才发现企业原有的文化和管控模式hold不住跨国之后的大摊子,因为企业文化和管控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三胞也是通过几年的转型一点点积累了比较好的管控模式。

  新京报: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希望政府在政策层面给民营企业有什么样的扶持?

  袁亚非:融资方面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国内现在有外汇管制,因为这个政策,中国一直是资本账户封闭运行,公司以及银行在进行资金的境内外转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非常严格的审批,这对于企业海外并购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还希望,政府能引导在各国的使领馆在当地搜集信息,向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别报告,具体到行业分布、盈利情况、本国东道国员工占比等,供后续企业参考。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倡导培育一些具有国际化视角和国际法律运作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

  “把未来的东西买过来”

  新京报:三胞最初走出去的想法是什么?到目前都做了哪些事?

  袁亚非:五年前就有想过。因为我八年前在中国做过养老机构,七八年都没做好,当时这个企业是向Natali(以色列最大的养老企业)学的商业模式。后来我干脆把它师傅Natali给买了,就用它的方法和系统,结果去年一年养老人数增加了八倍。这很现实。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市场资产价格较低,正是中国企业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三胞集团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并购了美国Brookstone(博斯通)、以色列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Natali(纳塔力)、拥有167年历史的英国第三大百货连锁House of Fraser(福来德),打下了国际化布局的基础。

  三胞的走出去有我们的逻辑,我们会引进海外先进的东西对我们国内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Future defines future",用未来定义未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那我们就把未来的东西买过来,然后用来建立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们的前景是很好的。

  新京报:到现在总共花了多少钱?投资回报能立竿见影吗?

  袁亚非: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用大概50亿美元去把国外好的东西拿到中国。我们回来以后在中国市场,就用中国人来做中国人的事,同时学习外国人好的东西。

  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使得中国制造能够双边交流,有很多的产品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卖到国外去。我们中国现在很多的制造产能过剩,其实有很多的产品质量并不差,也可以卖出去。

  美国之所以领先,一个是靠军事力量,一个是美元,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五百强企业,在输出企业的同时输出了文化,包括美国的价值观。现在(通过收购)我们中国有了外国的渠道,比如,Brookstone里就有一个专区是专门卖中国产品的,很多丝绸产品卖得不错。

  新京报:你觉得哪些企业实施得好,值得学习?

  袁亚非:个人认为,华为的走出去比较成功。华为不仅是产品走出去,而且也提供方案和服务,他们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不是价格优势,也树立了国际品牌,改变了过去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负面印象,真正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打出去了。

  另外,我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也是比较成功的走出去案例。在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之后,“吉利”汽车2011年和2012年的出口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93%和157%。从2004年到2014年,联想的年销售额从30亿美元增长到463亿美元,全球PC市场份额从不足2.4%增长到18.8%,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在PC行业的地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