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阅读夏晓虹 晚清女性的生命故事(1)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王公懿先生木刻版画秋瑾之“热血”。
秋瑾之“求索”。阅读在秋瑾成为革命斗士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晚清文人妇女观》
作者:夏晓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
作者:夏晓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作者:夏晓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晚清文人妇女观》,初一见这书名,怕是会有些人内心忐忑:此等深奥话题,我等凡夫俗子恐是难以参透。其实,正如作者夏晓虹女士所言,“晚清文人妇女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话题,更何况夏晓虹又是个勤于探索,擅长讲故事的人,因此,无论致力于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抑或喜好闲谈古今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读出不同意味。至于我,从书中读到的则是晚清女性的生命故事。

  女性生命故事的“集合”

  夏晓虹领着我们进入了晚清女性生活与思想“天翻地覆”的历史场景:不缠足运动还妇女健全体魄,女学堂兴建和女国民意识觉醒使女性开始具备自立自强品格,女子结团体凝聚妇女力量。凡此种种,晚清女性正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历着她们的前人无法想象的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

  为了更好呈现出“处于过渡时期的近代女性生活与思想变迁的多样风貌与主体走向”,夏晓虹做了扎实的个案研究。她的“案情”研究比别人的多了份严谨又多了份温情。这份严谨是对于史实的:她一头扎进各家图书馆特藏部探寻历史真相且“乐此不疲”,她坚持晚清文人关于妇女生活的“叙述”与“史实”之间是有“缝隙”的。这份温情是给予历史人物的:她能关怀到晚清文人在他所处的时代不易与困惑,她明晰事理却不求全责备。

  于是,我们从夏晓虹的笔下感受到了文人林纾的“发乎情,止乎礼仪”,参悟了教育家蔡元培在家庭中的《夫妇公约》,感叹于女权先驱吴孟班传奇而短暂的一生,振奋于金天翮的《女界钟》和“女权革命”,感动于吕碧城对女权与女学的执着,沉思在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曲折人生,激动于何震的“女界革命”。这些个案的集合,使晚清女性的世界和她们的生命故事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眼前。

  “化为女人”的男人拓展权利边界

  晚清女性的生命故事中有两类关键性的人物,一类可谓“化为女人”的男人,另一类可称“化为男人”的女人。在当代人的语境中,若提及“化为女人”的男人,人们多半会联想到伪娘;若谈到“化为男人”的女人,则大抵会关联到女汉子或女强人吧。但在晚清时期,个中意味则大不相同了,那时“化为女人”的男人和 “化为男人”的女人在生活中有着共同的焦点: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先说“化为女人”的男人。此处“化为女人”的男人指那些代女性发出声音,伸张女权的知识精英。这里或许会有人奇怪:明清时才女颇多,何以发展到了晚清却需男人站出来代为发言?其实,中国古代女子普遍处于卑弱地位、“失声”状态,才女们多是用纸笔吐露些闺中情愁而已,有几人能够有心思、能力及地位用纸笔为女性遭遇到的不公“讨个说法”?能和男性站在同一平台上发出女性的声音?绝大部分女性早已被驯化,以柔顺和服从为美德,需知“多言”可是丈夫“七出”(指古时夫妻离婚的七个条件,包括“不孝顺”、“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妻子不符合这些考量,夫家或丈夫可提出离婚——编者按)之一呢。妻子若是话太多,被认为有离间家庭和睦的可能,距离被丈夫合法“休”掉的时日就不远了。真正有实力为女性“说话”的还是男性知识精英,但在近代以前,人数实在有限。时至晚清,一些接受了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男性知识精英开始更多关注妇女问题,为女子能够放开小脚、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会事务而呼号,他们的参与热情有时甚至比女子自己还要高。这些“化为女人”的男人们通过《女界钟》、《女子世界》等书刊杂志阐述自己关于妇女问题的看法,并在各种场合为女性伸张权利。

  毫无疑问,这些“化为女人”的男人对于晚清女子解放自己的小脚,获取新知识,争取新生活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他们真的能“化为女人”,懂得女性的所有需求吗?他们为女性发出的呼吁,又有多少打上了保国保种的政治印记?

  (下转B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