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表示,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稳定中国经济运行
|
“经济”问题是历年总理记者会的一个重头戏,今年的记者会也不例外。昨天的记者会,记者提出了六个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涉及经济增速下行、股市和金融监管、去除过剩产能、新经济发展、农业产品价格和简政放权等几个方面。记者会上,当被问及今年6.5%的经济目标是否能完成时,总理笑着说,你让我同意说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
★谈经济目标
中国经济还会有小幅、短期波动
新华社记者:开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很不稳定,中国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有人担忧中国经济会一路下滑,甚至会击穿6.5%这条线,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也会拖累世界经济,请问你怎么看?
李克强:你可是问了一个大问题。不过你让我同意说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
的确,世界经济现在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又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中国经济本身也在转型,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凸显,所以说下行的压力确实在持续加大。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地区和行业的走势分化。我记得前不久看有外媒报道,说是到中国的某个重化工企业,感到经济不景气,而到科技城看,那里的场面火爆,好像经济还在两位数增长,这跟我们下去调研的一些感受是类似的。实质上它说明了中国经济是困难和希望并存,如果从底盘和大势来看,希望大于困难。
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凭空的,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硬着陆”。因为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人民群众可以说有无穷的创造力,而我们政府确实还管了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同时,在保障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方面又没有完全到位。所以通过推进改革,就可以激发市场更大的活力、人民群众更大的创造力,把亿万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的空间拓展开来,就可以顶住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像我们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会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中国新的动能正在生成,而且超出我们的预期。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在放缓,但我们还是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去年新增城镇就业1300多万人,而且今年一二月份我们的服务业又增长了8.1%,其中包括研发等高技术领域,这也带动了传统动能的改造。我们的传统动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因为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产业升级有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有效投资需求。我们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
当然,世界经济走势还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但我们有政策储备。去年是世界经济6年来增速最低,我们还是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目标,并没有用“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路,就是推进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还会有小幅的、短期的波动,但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
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表示,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方面是减税,一方面是经济自由化。中国语境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其含义还要更加广泛一些。但中央领导在两会中指出了,近期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关于减税,这次安排了财政赤字3%最高线,主要拿来减税,减轻地方政府杠杆,应该对减税起到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增加经济市场化程度,增加经济的自由度这一块,总理答记者问也讲了,通过政府权力的下放,精简政府职能来给经济增长增加动力,实际上,政府的手放一放,市场的手多抓一点。政府通过放手增加经济增长动力。要通过政府重新梳理,下放一些职能,让市场主体企业家来承担职能,经济动能自主程度就会增加。
★谈去产能
千亿转岗安置资金如有需要还可增加
彭博新闻社记者:如何解决好保持中国经济的一定增速以及避免可能会产生不稳定影响的下岗问题,如何确保不会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改革议程的推进。
李克强:你问问题时很严肃,让我略有沉重。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支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领域,现在我们已经选择了钢铁、煤炭这两个领域在去产能上先行突破,与此同时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
过去两年,我们在钢铁领域淘汰了上亿吨的产能,涉及到上百万职工。由于我们高度重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大量的职工转岗或得到妥善安置,可以说积累了经验。下一步要推进去产能,我们必须做到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尚不能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当然,地方政府相应配套要跟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双赢,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最终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实现重化工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读
刘志彪分析称,关于去产能当中职工转岗安置问题,中央安排的基金只是一个引导基金,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它放大,比如说,通过它盘活这部分僵尸企业,或者进行破产重组,进行处理一些财产,通过它来给地方政府资金起到带动作用。这部分中央资金主要是管中央管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处理,地方有一些要地方自己来出钱,当然不能完全指望中央,也不能完全指望地方。更多通过这部分资金来带动,中央财政资金带动地方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
★谈金融监管
“降息、降准”不是货币政策量化宽松
路透社记者:近期中国股市和汇市的波动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你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对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和加强监管有什么计划?股市汇市和债券市场将会有哪些重点改革措施?近期的市场波动会不会影响改革的进度?
李克强:许多金融问题的表现往往早于经济问题的发生。但是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准、定向降准等措施,这不是量化宽松,我们始终注意把握货币供应量的松紧适度,主要还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所以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
当然金融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防范风险。我更关注的是金融机构本身,去年由于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是在上升的。但我们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因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了13%,高于国际标准,拨备覆盖率达到180%以上,高于我们定的150%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降低企业的债务率。企业债务率高是老问题了,因为中国是间接融资为主,但我们的居民储蓄率也比较高。即便如此,不管市场发生怎样的波动,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且也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去年由于多重因素,中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综合性稳定市场的举措,实际上是要防范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是做到了的。下一步怎么办?前两天我们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关于具体问题已经作了阐述,因为时间问题我不展开了。不论是股市、债市、汇市这些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市场,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当然,政府有监管的责任,现在看,随着形势的变化,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因为现在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多,不能留下监管空白;要增强协调性,因为金融市场产品之间关联度比较高,协调要有权威,还要做到权责一致。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分层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防止苗头性的问题蔓延,当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风险。总之,还是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借这个机会我还要强调一点,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是一个过程,当前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还是要按照已定的职能履行职责,守土有责,绝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而且还要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可就要拿你是问了。
解读
刘志彪分析称,金融监管的协调是一个大问题,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三者是联动的,但三边平衡不可能。央行的任何一个政策、外汇市场任何一个政策,对国内股市影响很大。同样,股市一些政策也影响到外汇和货币政策。相互之间要有一个协调。协调主要在三方面形成统一的监管机构,能够对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政策、外汇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等进行统一的安排。协调基本原则,想办法根据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把副作用降到最小。
★谈“新经济”
新动能发展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财经杂志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经济”这一概念,这是不是指现在新兴的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这和您之前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什么关系?这些对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什么作用?
李克强:我们说要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目前很多大企业也在搞创客空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样的路,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很多先例可寻。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
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义。像我们现在要推动去产能,就涉及重化工企业,很多这样的企业用人过多,需要把富余的员工转岗,而新动能发展起来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使我们可以较大力度去推动去产能。我们现在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为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一个平台,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有活跃的空间。
可以说,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还是在于亿万民众的参与,这也可以实现人的全面。
解读
刘志彪分析称,所谓新经济,就是适应新需求的新产业,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对旧的部门进行改造之后出现的。新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个从增量方面,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冲量、增加量,对整个经济结构起到调整作用;另外,新经济可通过对存量的改造,使存量活起来,然后带动经济的增长。
★谈简政放权
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换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简政放权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但也有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现在很多事办起来还很难,特别是一些事情在办理的过程当中有找不到门的感觉。请问针对这种现象和问题,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李克强:简政放权可以说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三年前就在这里,我曾经明确表示过,本届政府减少审批事项要达到1/3,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根据第三方评估,多数企业和群众对这样做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与此同时,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有更高的期待。
我们现在审批事项还是比较多,而且保留的事项当中有很多标准不统一。前几天我到一个代表团去参加审议,就有代表说他们要办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群众很欢迎,但是这涉及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关键是这些部门的标准还不统一,所以让他一头雾水,像你讲的都找不到门了。这本身就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也抑制了群众消费的需求。
所以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这是削减部门利益的事情。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而且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
尤其是要推进标准的统一。我们这两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证照合一到一证一码,就是一个统一标准的过程。结果激发了很大的群众创业热情,就是到现在,每天还有近3万个市场主体诞生。这个领域能做到,为什么其他领域就做不到?所以要给他们下达硬任务、排时间表。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证照是没有必要的,今年也要砍掉一半。
对那些于法无据影响群众的创业热情,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合理文件要坚决进行清理,该废除的废除。当然,我们说放权并不是说放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措施必须到位,还要防止任性、任意地检查,这样简政放权才能更有效,才能让生产力发展起来、群众得到好处。我们还要推动优化服务,比如像政务公开加上互联网,让群众少跑腿,还能够办成事。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总理之所以这样说是与目前简政放权存在的问题相关:一是长期形成的审批结构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怪胎”,存在审批权过大、审批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已经下放的一些审批事项是否真正地伤筋动骨,现在数量上看不少,但质量呢?三是权力下放后,出现的权力真空等问题。四是改革中存在的涉及政府部门利益等阻力问题。
★内存
数说
初步核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花絮
总理笑答对股市是否有信心?
“你们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历时两个小时的总理记者会结束后,李克强一边往会场外走一边向记者招手,有记者问:“总理,你对股市有信心吗”?总理挥手笑答:“你们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记者会上,李克强也回答了关于股市的问题,提到了去年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他表示,去年由于多重因素,中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异常波动,有关方面采取综合性稳定市场的举措,实际上是要防范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是做到了的。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夏 沙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