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名物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但弄清楚一器一物在历史进程中名称、形制与作用的演变,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中要做好并不容易。本书研究聚焦秦汉,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对帮助认识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不无裨益。
潘光旦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并不是新书,1941年《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就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所搜集的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有关伶人的文献资料,简述了伶人的历史及对伶人的研究状况。《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则是潘光旦家谱学研究的代表作。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利用家谱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成为民国时期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典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