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健康周刊·行业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行业观察
下一篇

体制内医生集团的梦想与“尴尬”

医生集团近日获得首张营业执照;北京探索实行“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医生或将成为自由执业者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3月15日,“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德嘉联)宣布获得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被业内视为医生集团的重要进展。

  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6]10号)中,提出了“探索实行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的具体任务,距离医生成为自由人又近了一步。

  医生集团“万物生长”之势在继续

  3月15日,博德嘉联在深圳宣布获得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医生集团取得重要进展。就在这张营业执照颁发前后,医生集团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3月16日,国内首个中医医生集团——三甲中医集团成立,同一天,国内首家妇产科医生集团“沃医”成立,3月17日,由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在内的多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发起的华医心诚医生集团宣告成立……

  相继出现的频率之高,前所未有,对医生集团而言,这种趋势并不新鲜,业内人士用“万物生长”来形容这种趋势:仅2015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就有包括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等在内的大约20个医生集团先后宣布成立,资本方也向医生集团抛来了橄榄枝,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牵头发起的“大家医联”平台获得投资机构两千万投资,彼时,这个被称为中国首个“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多点行医医师互助平台才刚刚成立两个月,而2014年7月份创建的张强医生集团也已经获得了5000万元首轮融资。

  显然,医生集团的“万物生长”状态还在继续。

  与这张营业执照的颁出相隔不久,作为国家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6]1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探索实行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的具体任务。

  显而易见,在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后,距离医生成为自由人又近了一步。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医生自由执业需要“拐棍”

  博德嘉联其“前身”为中国首家“私人医生工作室”,其创始人之一谢汝石则认为,医生工作室或医生集团都是新生的医疗服务业态,未来医疗业态发展成熟时,医疗队伍应该出现三种状态:第一,被医院雇佣的医生,在医院全职工作;第二,医生集团或者医生工作室的医生,自由或者多点执业。第三,自己开诊所的医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北京公布的改革目标,也就意味着医务人员自由执业者身份的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医生成为自由执业者,顺利实现自由行医需要拐棍,“不是每一个医生都可以顺利自由执业,擅长手术的医生未必擅长市场事务。况且有些业态,如外科系统,本身就需要团队协作,也需要医生集团这种形式。当然,‘集团’这一概念可大可小,三五十人可以,三五千人也可以,无非是一种组织形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团队行为。”朱恒鹏说。

  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尴尬

  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生集团是以体制内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大家医联平台、哈特瑞姆心律集团等。在现有体制下,短期内拿到类似的营业执照似乎并不容易,同时也面临一些尴尬。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曾表示,对于医生集团的态度,首先要明确,它究竟是医疗机构,还是公司。“如果是医疗机构,就应该有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如果未来医生集团发展也像国外一样,作为医院,只能应战,这也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一部分。”

  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和事业单位属性的前提已经决定,体制内医生创建医生集团的处境也颇为尴尬。已经跳出体制的医生、上海德济医院院长宋冬雷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建议,取消医生的事业编制,让他们成为“社会人”,让优质而紧缺的医生资源为全社会的医疗机构共同拥有,充分释放医生的生产力;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关系完全根据市场的需求、依靠劳动契约合同来实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