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经济新闻·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经济新闻·对话

“这轮政府投资‘不支持’过剩领域”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谈东北转型,称139个投资领域经过严格筛选,侧重“补短板”

2016年03月2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2015年东三省GDP增速全国垫底,振兴东北成为2016年两会热词。2012年履职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的司长周建平表示,东北振兴仍在路上,并在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的背景下遭遇新命题。

  近日,周建平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提到,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化程度不足是东北经济下滑的症结所在。近期东北推出139个重大项目建设,与此前的“四万亿”不同,这轮政府投资绝不进入竞争性领域和产能过剩领域。

  【找问题】

  东北的问题是过于依赖个别行业

  新京报: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这12年里,政策不断出台,但东北经济依然严峻,问题出现在哪里?

  周建平:东北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投资的边际效应很好,用俗话说就是“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但东北存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于依赖个别行业,黑龙江煤炭石油占工业产值60%,辽宁的支柱产业就是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一汽为吉林贡献40%的GDP。这样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下行、全国投资下降的情况下会加剧企业、行业风险。这点和江浙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外,东北经济学习苏联大而全,但市场化程度不足,政府主导经济的痕迹比较严重,企业个头大,掉头难,对市场反应敏感性不足。东北长期吃基本建设的饭,当国家基本建设增速下滑后,发展就比较困难。

  新京报:经济下行压力由来已久,东北的发展困境为何在近期尤为凸显?

  周建平:十多年来,投资对地方经济贡献率在60%以上,东北的发展过于依赖资源,这个弊端越来越突出。因为经济发展有个滞后期,大型订单周期长达两三年,因此在别人已经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时,东北看上去过得还不错,但这背后是对要素投入、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

  经济下行、基本建设放缓、大型订单下滑一段时间后,这种弊端就会凸显。

  新京报:关于东北经济振兴失败的言论甚嚣尘上,你如何看?

  周建平:部分外媒对东北情况不了解。不能仅凭第二产业下降就说整个东北经济不行。

  东北经济增速没有以前快,但这种下降并非被动、无奈地下降,而是转型阶段必经的主动作为的降速。转型阶段肯定是个痛苦过程,是为后面发展积聚力量,使产品结构更符合其规律,东北经济过去依靠传统产业,原材料粗加工。而如今产业结构在调整、经济转型,不能仅凭二产下降,就戴上政治有色眼镜,说会引发其他方面的事情。都是个人的猜想。

  【去产能】

  政府投资要促进民生

  新京报:钢铁、煤炭去产能在东北是什么情况?

  周建平:据我了解,很多地方、企业对去产能的认识存在误区,都认为别人过剩,我不过剩。首先要承认存在过剩产能,才能走向良性发展。在过剩产能瘦身过程中,要把自身放到全球水平,跟别人相比是否有比较优势,如果没有,那就赶紧瘦身,否则越落后越被动。

  新京报:东北最近在推进139个重大项目建设,会不会类似此前四万亿的强刺激?

  周建平:这些项目经过严格筛选,139个投资领域包含交通、通讯、农业的水利工程设施等,侧重补短板。和2008年做法的最本质区别是,这轮政府投资原则上绝不支持竞争性领域,特别对显示出过剩产能的项目都不支持,政府投资要引导公共基础设施、促进民生。

  新京报:四万亿给东北留下什么影响?

  周建平:辩证来看,当年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发挥了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当时的投资,可能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2008年之后确实有地方盲目上项目,让过剩产能更加过剩,也有的投资投向了竞争领域,这点不能回避。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显然再投资过剩行业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新京报:会不会影响就业问题?

  周建平:职工岗位虽然有调整,但和1998年国企改革不同,这次人员分流不会形成大规模下岗,而且转岗的工作也在推进。东北有1亿多人,上千万产业工人,过剩行业面临下行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当然,40到50岁职工需要更多关注,这类人群往往知识、技能较为陈旧,并且最快5年就要退休,企业接纳后还要承担养老支出。从政策角度讲,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诉求。国家会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除了做好技能培训,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资金,来解决安置问题。

  【谈楼市】

  棚户区改造可释放部分需求

  新京报:东北房地产库存有多严重?对房地产有何影响?

  周建平:前些年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偏重投资,偏重土地财政,建大量房地产。我不掌握东北房地产库存量具体有多少的数据,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沈阳等城市在建、停建的楼盘不少,调研中也听说房地产积压很大,估计要化解至少需要1年。

  新京报:你对东北房地产去库存开出哪些药方?

  周建平:去库存要多措并举,要结合当地情况,并分析消费群体。对于东北来说,仅仅可抓住的机遇是新型城镇化,随着1亿城镇户口问题的解决,农民进城后要居住。另外,东北去库存可考虑和国家的棚户区政策结合,用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思路,而不仅拘泥于回迁。东北要研究通过棚户区改造释放有住房困难的群众的需求,和去房地产库存结合。

  新京报:你怎么看一度传出的沈阳大学生买房不付首付的政策?

  周建平:房地产首付就是要形成风险共担,购房者和售房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要打破首付制度,谨防银行风险,那么要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测算后可以试点,但是要大面积推广要慎重。

  不过,如果从东北振兴角度,我当然是希望多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但一定要充分评估风险,先在某个地区试点,有经验后再推广。

  【看未来】

  产业结构必须多元化

  新京报:东北很多资源型城市都陷入资源枯竭困境,如何搞好这些城市的接替产业?

  周建平:东北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创新、改革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比如本溪是以煤为主的城市,那么就不能再走仅仅输出煤的老路,而要搞煤化工,将煤制成气,最终产品是精细化工、纺织品、塑料,这样就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同时,东北的产业结构必须多元化。从考察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来看,一个城市里如果有8-10个产业,对地方贡献10%-15%就比较稳健。如果东北的新型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芯片、航天航空等都发展起来,那么在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之时,其他产业就会有支撑,区域经济不会受到致命影响,这是理想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强。

  新京报:沈阳位列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据说东北也将大力发展电商,发改委将具体如何推进?

  周建平:发改委不会专门就电商投资,但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供电供水建设等环境方面给一些支持,剩下的事是地方、企业要做的,政府手不能伸得过长。互联网发展空间很大,包括对俄出口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互联网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产品到达用户的时间。

  新京报:东北可能再出现马云,或者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吗?

  周建平:东北的体制机制不改革,就不会出现马云、阿里巴巴。

  东北亟待走出计划经济思维,更加市场化,不能让体制僵化束缚创新。举个例子来说,类似嘀嘀打车、神州专车这样的服务业,能够减少车辆空载的浪费,而一汽也有自己的车队,你从一汽买汽车,一汽要派车队把车从长春送到北京,来确保你拿到车时车辆行驶零公里。而北京的奔驰、现代也需要销售到长春,既然车队有来有往,能否像轿车软件一样,减少空载率呢?在现有机制下很难。

  新京报:东北经济今年能否告别垫底的局面?

  周建平:东北经济的降幅在收窄,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批示东北振兴,给了很多关心,地方政府也有信心,发改委在研究支持政策。不过,不以GDP论英雄,更希望经济发展是良性可持续、绿色、生态的,不要求绝对数量,避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要做好职工分流、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等工作。

  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