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倡导节地生态葬,多些因“情”利导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倡导生态葬,不能脱离现实语境,而应采取更多有技术含量、因“情”利导的引导举措,像骨灰制成宝石,也是一种法子。

  临近清明,殡葬话题热度随之升温,与往年有所不同,生态安葬成了今年各方热议的焦点。据北京市民政局披露,北京将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到2020年力争树葬、海葬等生态化安葬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上海日前则推出新式葬法,将骨灰制成宝石,家属可当饰品随身携带,这一时间引发热议。

  将骨灰制成宝石,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有些人将其跟骨头制成的工艺品比照,或将其内涵阐述成“将逝者当玩物”,认为其有失庄重。但这些仍是囿于死者入土为安观念的主观解读。事实上,这种做法未必就离谱:从技术上讲,骨灰高温燃烧、高压致密后,可自然凝结为球体生命晶石,这无损其完整性。而宝石的珍贵性与易于携带特征,为逝者骨灰赋予了某种备受尊荣的意味,也满足人们睹物思人,随时与已逝亲友“对话”的情感诉求。据了解,生命晶石技术在国外已得到较广泛应用,如在韩国,选择制作生命晶石的骨灰超过1/10。

  生命晶石的新式葬法,本质上,就是给殡葬业端口接上了“技术WIFI”。在日本,为了解决墓地稀缺的问题,政府就力倡以科技带动新型殡葬方式发展,如建设高科技的立体式纳骨堂,将逝者骨灰放在智能化管理的水晶盒里,逝者家属可通过刷智能卡点亮亲属专属的水晶盒,表达祭奠缅怀。

  骨灰制宝石,是以技术化方式扩展了生态葬的选项。只要能跟殡葬领域常见的垄断暴利痼疾切割,再辅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引导,它势必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青睐,于潜移默化中为文明殡葬新风尚的“向心力”加持。

  技术发展,要落脚于人文维度的诉求满足。骨灰制成宝石的价值,不止在于其技术含量,更在于其因“情”利导意味——它将生态葬理念跟尊重家属亲情诉求融合在了一起,既倡导了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又以更轻便的留存方式方便了家属寄托哀思。而这种因“情”利导的思路,恰恰也是各地倡导节地生态葬时所需要的。

  要看到,倡导生态殡葬,目前已成各地殡改的基本朝向。而为了倡导多种形式的生态葬,很多地方也是祭出了各种法子,有的甚至不惜祭出强制平坟的手段,但未必达到了预期成效。个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倡导生态葬时,并未顾及或尊重人们寄附在传统仪式上的慎终追远诉求,这也无法夯实民众接受生态葬的心理基础。

  前不久,南京市生态葬奖补办法正式实施,提出凡在经营性公墓实行不留灰、不立碑生态葬的逝者,免除实施生态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在墓园内指定位置免费镌刻逝者姓名作为纪念。专门拿出一块区域镌刻死者姓名,以便让亲人祭奠,该做法就赢得了不少认同:现实中,对于不留坟墓、墓碑,很多人能接受,但对于不留姓名,则心怀抵触,而“人过留名”,能对接很多人的思亲诉求。这也是另一种因“情”利导。

  今年2月29日,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推进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表示要培育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而说到底,倡导生态葬,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和民意基础,尊重民众的亲情诉求,采取更多有技术含量、因“情”利导的政策举措,让更多人能以更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态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