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显示,京津冀殡葬观念传统为主;公益海葬受热捧,私人海葬收费1800元至9万元不等
| ||
| ||
| ||
清明节前夕,新京报联合大燕网针对京津冀三地市民的殡葬观念,做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超过1万名网民参与。结果显示,三地市民殡葬观念仍以传统为主,大部分人对生态葬并不了解。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在北京,树葬、花葬、草葬等生态葬形式丰富。海葬认知度较高,甚至一些私人公司及游艇俱乐部也开展了海葬业务,一次豪华游艇骨灰撒海收费达9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殡葬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尊敬和思念,如何安葬只是方式问题,传统殡葬观念由来已久,转变还需时日。
专家指出,私人的海葬业务虽是市场行为,出于安全考虑仍需管理部门引导及规范。
生态葬“标准不一”是误解
家庭成员合葬、树葬、海葬、深埋……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月底国家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人们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然而,不少市民忧心生态葬的标准不统一,不知如何选择。例如树葬、花葬,是将骨灰直接撒在树下花下,还是将骨灰盒安放在树下花下,各个墓地并不一样。
清明前夕,新京报记者联系了北京市市属、区属的十家公墓,在6家有生态葬的公墓中,八达岭人民公墓和长安园骨灰林均是花葬和树葬两种形式,太子裕陵园是树葬和草坪葬,长青园为树葬和骨灰深埋。
同时,已有生态葬的公墓,方式也不一样,有些是直接将骨灰深埋,有些是带着骨灰盒。
例如,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和太子裕陵园的树葬是将骨灰盒深埋在树下。八达岭人民公墓和长安园骨灰林都是直接将骨灰埋在树下。长青园骨灰林基地的树葬是将骨灰倒在自制泥坛里,一棵树下深埋一个泥坛,树周围的石条上不刻名字,只有数字编号。
此外,对于花葬,思亲园、八达岭人民公墓、长安园、八达岭陵园等有花葬形式的生态葬,均为不留骨灰,将骨灰深埋。
3月29日下午,丰台区思亲园公墓大门左手边,沿着围墙走向的一条新建的弧形花坛,长约100米,花坛中每隔数米有一根两米多高的柱子,共12根。其中一根柱子已经刻上一个名字。
据思亲园工作人员介绍,园内这一段花坛是用于花葬的地点,花葬三月份才规划好,售价6000元,目前就卖出一个。
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生态葬的标准还在统一制定中。“目前一直在大力倡导生态葬,每个公墓的生态葬形式都是各个公墓因地制宜在规划。”
在大多数人看来,生态葬跟“薄葬”画上了等号,还有人迷信地认为大家骨灰埋在一块地儿,岂不造成“鬼打架”。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生态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生态葬标准不统一是个误区,只要是符合节约用地、绿色殡葬观念的就可以叫生态葬。用降解或木制骨灰盒或直接撒,最后都是一样的效果。
唐钧觉得,殡葬观念的改革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比如大家若能接受一个小墓穴的树葬的话,也比现在的墓地方式进了一大步。其实人去世之后,不一定非要留点什么东西,如果要留的话,也是留在心里。
海葬“热”
去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有墓地的区都要建设一处绿色生态墓地示范园。
以补贴最多的海葬为例,1994年到2015年,北京共举办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动,1.37万余份骨灰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骨灰撒海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2014年10月,北京人徐强(化名)为故去的岳父报名参加了骨灰撒海活动。同期参加骨灰撒海的有30多个家庭,100多位家属。
徐先生回忆,“撒海当日,家属统一乘车到天津港码头,上船之后举行告别仪式,随后家属依次去船尾将骨灰撒海。船尾上绑着通向海面的管道,家属们就把骨灰撒到管道里。”
今年3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海葬数量达到2040份,这样的增长比例非常快,说明未来会有更多的市民响应和参与这种形式。今年将举行80批骨灰撒海活动,为历年来新高。
在新京报的“京津冀殡葬观念变革”问卷调查中,愿意采取海葬的人数有2207人,占比22.01%。
3月30日下午,北京市民政局骨灰撒海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报名排队海葬的市民人数有1000多人,现在报名的话,需要排到下半年才行。
同样,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天津海葬报名排队人数达到了2500人。
私人海葬兴起
当海葬逐渐被普通人接受之后,更多私人或公司则看重了这块“肥肉”,不同于官方的免费公益撒海,私人业务收费昂贵,也面临种种安全隐患。
今年40多岁的天津塘沽人王宇(化名)已经从事海葬行业十二年。
最开始,王宇做的是带人出海捕鱼旅游业务,后来有人向他咨询愿不愿意接骨灰撒海的活。“就是开着船,带出去一趟,也不用干什么,有船就行。”王宇说。
王宇介绍,私人海葬地点与官方的不一样,出海码头在天津北塘,骨灰就撒在渤海湾。当然相对于官方的免费公益撒海,私人海葬的收费也不低,一般价格在10人以内是1800元,超出的人另算。
虽价格昂贵,但时间灵活,无需等待,王宇仍生意不断。
王宇透露,刚开始干的时候,每年也没有多少人,05、06年有时才几个人骨灰撒海,最近三四年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有七八十人。清明节前,每天有七八单撒海生意。
李海(化名)是天津一家殡葬礼仪服务公司的经理,他主要负责海葬业务。与王宇一样,只要家属提前约好时间、人数,随时可以出海进行海葬,10人以内为2000元。
“海葬的流程主要看家属想法,在出海之前,会放一挂鞭炮,有简单的仪式,撒完骨灰回来,还会放鞭炮。”他说。
最近几年,李海接待的海葬人数越来越多,这其中60%到80%是来自北京的,其他的像山西、内蒙古的都有。
也有咨询者担心私人海葬游船不安全,比如家属在海上突发疾病,游船是否有紧急救援能力,出了事故不知找谁索赔。
对此,李海称他们公司都是自己的船,为私人渔船和旅游船,船员都是有多年海上经验的,“不会出问题”。
在王宇、李海感到天津的海葬越来越好做时,青岛一家游艇俱乐部也推出了海葬业务。公司负责人程先生说,海葬游艇从简易游艇,到超豪华游艇都有,根据家属的要求收费3000元到9万元不等。“做了10几年了,几乎每天都有撒海,会与家属签订服务合同,保证安全”。
对私人或公司接受海葬业务,北京市民政局骨灰撒海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情况,从撒海办报名是官方唯一途径。如果家属要找私人或公司,是属于家属的私人行为。
【问卷】
七成网友认为“死后应入土为安”
今年三月初,石家庄的方女士为逝去的公公婆婆报名参加树葬。
树葬仪式是将骨灰倒在可降解的坛子里,将坛子埋到一棵常青松下。一棵树下可以葬十个坛子,树周围的圆台上依次刻着逝者的名字,忌日或清明家属便可到树下祭拜。“老人们入土为安,回归大自然,这种形式挺好的,我们做子女的也都能接受。”方女士说。
3月25日至4月1日,针对“京津冀殡葬观念变革”,新京报在网上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三地1万余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7449人,占比74.47%,认同“人死后要入土为安”的观念。
对生态葬“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说过,但是只是粗略了解”的人数共有7901票,占比78.99%。
认为生态葬,违背传统,对死者不尊敬占30.32%,共3054人。认为出发点很好,但不希望自己的亲人采用这种方式有24.17%,共2435人。
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对生态葬所持的态度是反对和保守,占比61.64%,6174人。
而不支持生态葬的原因,认为人死后应入土为安,生态葬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人数为4010人,占比39.74%。
认为面子上过不去,也怕被人说没孝心的占19.65%,1983人。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吉翔 赵力 实习生 董兰兰
A08-A09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