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健康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健康周刊
上一篇

按“病”看病也需全科医生首诊把关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封面观察

  神经眼科门诊、脊柱脊髓联合门诊、眩晕晕厥中心、重症肌无力-胸腺疾病多学科诊疗中心……近期,北京市几家医院又陆续成立多个专病门诊、联合门诊,医院越来越热衷于尝试这种诊疗模式。

  新的诊疗模式带来双赢局面

  我国过敏性鼻炎发病人口超过1.4亿,并往往伴有哮喘、皮肤过敏等。在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下属的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耳鼻喉科、儿科、呼吸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同时出诊,患者可依据需要在不同医生间直接转诊。首诊医生开具诊间快捷号,当天即可直接到相应科室相应医生处就诊或预约。

  以往,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擅长的领域不同,患者在不点名挂号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找到最适合的医生。如今,在这些以疾病症状命名、由科室细分出来的专病门诊,患者挂普通号就可以看上擅长看此病的医生。至于联合门诊,则通过多学科会诊,结合多学科力量,为一些在单科问诊时被认为是疑难杂症的患者查找病因,以制订更为全面、科学、合理、规范的诊治方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误诊、漏诊的几率。

  在医院看来,专病门诊、联合门诊突破了单科问诊的局限,整合了医疗资源,优化了诊疗程序,有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模式。而这种诊疗模式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双赢模式,医院和医生也是受益方。“这些诊疗模式对医生的培养、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是有好处的。”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重症肌无力-胸腺疾病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说。

  专病门诊不能离开分级诊疗

  新京报记者发现,即便各大医院推出了如此多的专病门诊和联合门诊,仍有患者不知道自己该挂哪个科室的号,抑或是挂错号。缺少了专业的引导,患者有时候仍像是无头苍蝇乱转。

  有业内人士指出,并非所有医院都适合开设“专病门诊”,在基层医院,全科医生更为安全可靠。“专病门诊应该是基于在全科医生制度下的一种分诊治疗。”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说。

  “我们现在的患者看病是放射状的,无限放射,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廖新波指出,中国还没有建立社区医生和私人医生制度,很多人盲目去大医院看病会百般周折,即便是医院开设了专病门诊、综合诊疗门诊,但患者仍有可能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医生,这也是现在医院就诊量猛增、看病难的一种原因。如果有社区医生给患者把关,把患者推荐到最适合的专病门诊、联合门诊,就会让诊疗更为精准。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