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
邢凯依然记得2002年底,他第一次接触如家酒店的情景。在国外留学的师兄来北京开会,就住在如家,邢凯去探望,“外墙明灿灿的黄色和紫色辨识度非常高,房间不大,但是干净、温馨,完全颠覆了我对廉价旅馆的概念。”师兄告诉他,这种经济型酒店在国外非常普遍,连锁品牌统一管理,又安全又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这是邢凯第一次听到“连锁快捷酒店”的概念,以前他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出差或者旅游,只会找个体小旅馆或者单位的招待所。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酒店领域以四五星级的外资酒店为主,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填补了行业空白,而如家、汉庭、7天的诞生与崛起,更让连锁快捷酒店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邢凯并不知道,从2002年起正是经济型酒店腾飞的黄金十年,它们迅速扩张,几乎每家品牌旗下都拥有数千家门店。2003年SARS期间,众多酒店入住率跌至10%以下的低迷时期,如家酒店平均入住率依然达到50%以上,部分连锁店出租率曾高达70%。继如家200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7天连锁酒店(现为铂涛集团)和华住酒店集团的前身汉庭酒店几年后也分别在美国上市,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达到巅峰。
然而,2015年国内酒店行业集体进入寒冬。经济型酒店也并没有因为“物美价廉”而占到什么便宜,反而遭遇瓶颈期,日子相当难熬,几大经济型酒店在净利润、出租率、RevPAR指标等方面都全面下滑。实际上,早在2011年国内经济型酒店就面临市场的结构型调整和转型,而2012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推出,中高端酒店层层下压,经济型酒店的处境更为严峻。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博士认为,除了大环境,经济型酒店的尴尬局面更是自身造成的,“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OTA,缺乏自生能力,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大部分经济型酒店并没有真正进步,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而鲜闻真正的对外战略。没有人去提高服务质量,而是通过压低成本来进行价格战,携程等OTA对此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消费者更加追求性价比,对住宿价格、安全、服务等方面更为挑剔,而此时的经济型酒店已经不经济。”魏翔说,“利润不断萎缩,酒店狼狈不堪,完全腾不出手来提高服务和管理,甚至需要靠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多种经营来维持。”
因此,这几年经济型酒店一再爆出卫生、安全等极端问题。而前不久曝出的如家旗下中高端酒店品牌和颐酒店“袭击门”事件,虽是个案,却更令经济型酒店在安全、卫生等管理方面遭遇信任危机,同时也暴露了经济型酒店在极端压缩成本和玩转资本市场的同时,忽略了酒店存在的基本——服务和管理。
□曲亭亦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曲亭亦 屈靖 王真真 王庆滨
专家支持:魏小安(著名旅游经济与管理专家)、赵焕焱(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 魏翔(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赵然(北京优尼华盛国际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