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该怎么谈你呢 大先生?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高俊夫

  鲁迅,是不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呢?他曾伴随很多人的读书生涯。在教科书里,他是“斗士”、“导师”、“匕首”、“冷对千夫指的孺子牛”。可符号化的鲁迅,却很难深入人心。“鲁迅被过度谈论得一塌糊涂,从他死开始,一直在歪曲他,利用他,弄死他。他死了多少回了,没多少人对他感兴趣了。”学者陈丹青愤愤不平。

  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关心他。过去的几十年里,太多的人都在重新塑造他们心目中的鲁迅。他们钻进鲁迅的书里,重新争夺鲁迅的话语权。然而,我们今天对他的赞美,很多是对他的诋毁;我们对他的理解,很多是对他的误解;我们对他的审判,可能远未达到鲁迅自己的期待。

  今年,在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的当口,出现了一个直面鲁迅精神世界并向内挖掘的声音——一部呈现鲁迅内心的意识流话剧《大先生》。

  清明节前,由李静编剧、王翀导演、赵立新主演的话剧《大先生》,在国家话剧院大剧场正式上演。这不是一部讲述鲁迅人生故事的作品,而是一部以当代人的眼光和当代的剧场美学来表现鲁迅精神世界的话剧。

  这部获得2014年老舍文学奖的剧本,出炉之前受到诸多质疑。学者杨早对李静的写作策略无法无保留赞成,“用话剧的形式正面强攻鲁迅,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剧本最终定稿后,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称它是“思想者的文本”,是“历来关于鲁迅的剧本中,分量最重的”。它聚焦在鲁迅临终前的最后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鲁迅看到了百年中国史,看到了中国人的伤痛和追寻。

  剧作的名字从原先的《鲁迅》更名为《大先生》,“大先生”乃是鲁迅家人对他的称呼。促使这一更名的是主演赵立新,“鲁迅叫了几十年,烦了,第一次看陈丹青的书《笑谈大先生》,获悉这一称谓,好痛快,好准确。我不要演万水千山的鲁迅,我要演近在咫尺的大先生!”

  “鲁迅”的脸谱终于被撕掉,里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先生。这一次,李静力求剥除历史的厚茧,把鲁迅当做一个“人”来呈现。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个“人”带来的思想价值和精神遗产?在学者黄乔生眼中,回到有温度的历史现场,鲁迅的真相才能逐渐清晰。

  历史留给当下的,是一个“已被分解的鲁迅”,他的诸面侧象,让我们无所适从。所以,该怎么谈你呢,大先生?

  撰文/新京报记者 柏琳

  详见B02-B06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