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不凶不吼不娇不惯 正面管教“熊”孩子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而非由父母要求他接下来该做什么。图/Gettyimges
图/Gettyimages

  孩子身上为什么那么多毛病?当你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是唠叨、说教、惩罚、贿赂还是弄明白“问题”背后的原因?作为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却很少走进孩子的内心,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家庭中所面临的育儿问题,究其原因是家长不懂得怎么跟孩子相处,不知道孩子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而正面管教理念,或许会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另一种思路。

  做事拖拖拉拉、顶嘴、撒谎、不遵守规则……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而当家长以强权的方式要求孩子不能做某事时,遭遇的往往是孩子的反抗。

  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爱家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傅莉曾经做了多年的大学辅导员,在她看来,成年人的很多问题都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方式相关,表现为父母比较强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导致孩子的自我评价很低,自我管理能力差等。

  长久以来,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以批评和指责居多,鼓励不够。被惩罚、被说教、被唠叨、被娇惯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惩罚则看似可以马上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会带来很多长期负面的后果,比如孩子会愤怒、报复、叛逆或者变得自卑。

  自己当妈妈后,傅莉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意识地运用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家长以朋友和引导者身份与孩子相处,教会孩子自我调节心理。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傅莉举了个简单例子:有一次,在别人家做客时孩子把一堆矿泉水瓶弄得乱七八糟,通常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很生气地斥责孩子捣乱,并命令孩子把瓶子放好。但傅莉没有这么做,“3、4岁的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我跟孩子说,你把矿泉水瓶弄得到处都是,它们都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好不好。孩子很愉快地答应了。”

  两年前,启明教育集团开始接触“正面管教”理念,启明教育集团督导部总监朱葵花发现,在幼儿园引入“正面管教”理念后,发生了很多积极变化。“原来的一日生活常规是老师制定的,是一成不变的,现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进餐、入睡、游戏的日常惯例表,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事情的要求和顺序,这时候孩子是主动的,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当孩子之间遇到矛盾时,老师不再作为法官,而是让孩子们说出各自的感受,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名词解释

  正面管教

  以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由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博士和临床家庭治疗师琳·洛特共同开发的教育模型。

  “正面管教”不直接面对孩子,而是教大人怎么对待孩子,怎样解决家庭和教室里的挑战。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合作精神、相互尊重,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与坚定并行,既不惩罚,又不娇纵,关注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心与心的连接,有归属感,有价值感和有所贡献。

  ■ 实践案例

  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

  指导者:朱葵花,启明教育集团督导部总监

  【场景】

  时间很晚了,孩子还不睡,耍赖不刷牙,要求一个又一个地讲故事,脱了衣服又要吃东西……这些行为让父母很抓狂。一开始,父母耐心地陪着孩子,然后是哄骗诱导,可能还会有妥协,结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父母的耐心也逐渐被挑战到极限,于是忍不住打了孩子,孩子挂着泪花睡着,父母内疚的心却难以平静。

  【应对】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爸爸妈妈要求他接下来该做什么。这需要孩子和爸爸、妈妈在时间充裕、情绪愉快的情况下共同制作。

  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说出他们在晚上入寝前应该完成事项的清单,也许包括:收拾玩具、喝牛奶、洗澡、刷牙、选择第二天的衣服、睡前故事、拥抱等等。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大纸上,还可以让孩子把这些事情画下来,或者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拍下照片,放在每个项目的旁边,然后让孩子选择把制作好的惯例表贴在哪里更合适。接下来就是日常惯例表说了算了,你只要提示他“按照惯例表,接下来你应该做什么”就可以啦。更多时候,不需要你问,孩子就主动地看日常惯例表并且开始行动啦!孩子们越能够自我照料,越会觉得自己能干,从而获得价值感。

  ■ 专家观点

  男孩比女孩需要更多正面管教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正面管教有两个要素,一是在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下理解和尊重孩子,二是选择有效的方法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必要时,惩戒的方法是可以采用的,只是惩戒不是侮辱更不是打骂,而是一种教育方法。如果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包括奖惩的规定,执行起来效果会更好。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不肯给他买心爱的玩具而在商场里不满地尖叫怒吼,妈妈最初一直在试图给他讲道理:家里已经有一个这样的汽车了,我们下次再来买,好吗……但妈妈讲了一堆道理,男孩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妈妈只得无奈买了玩具。

  男孩与女孩相比缺乏语言沟通的能力,也缺乏共情能力,哪怕是到了六七岁,男孩也难以表现出很强的共情能力,而缺乏共情使得男孩比女孩更难听得进去道理。上述情景中,妈妈只是过多解释规则和原因,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制止,这种教育方式对于男孩很难奏效。

  男孩需要更多的界线练习和正面管教,比如在孩子参加活动时或出门前,父母需要给他们立规矩,一旦他们破坏了约定就马上取消他们的游戏时间,如果他们情绪失控,就需要马上把孩子带到别处,或者把他的玩具拿走。

  以下几种方式对男孩可能也是无效的:

  1、过度地警告而不采取实际的惩罚措施。如有些父母只强调“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让你不要扔玩具。要是你还那样,我就把你关进你的房间。我不是在开玩笑……”而同时却不采取措施。

  2、口头问几个问题而不去处理孩子的行为。“你没看见我正在打电话吗?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呢?你以为我喜欢清理你的脏东西吗?”但没有行动。

  3、对孩子进行人格攻击,例如“你是个坏孩子,离我远点儿!我连看都不想看你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