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严肃阅读:逆行于时代的精神符号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

  在这个阅读已经成为营销策略、消费符号,不断作为“悦读”被呈现的今天;在这个文字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失去耐心的时代,让我们怀着某种“乡愁”,来谈谈青年人严肃阅读的景观——读书会。

  有人说,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没必要伤怀于一个时代为读书所提供的气候。读书会,在今天听来难免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聚在一起读书与其说是一种古典式的社交行为,毋宁说它是在时代愈渐原子化的洪流中,一种对“精神共同体”的探寻。

  中国现代读书会的“雏形”,大概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夕的“文学运动”。北岛回忆起那段日子,“每年冬天农闲,年轻人都纷纷回到北京,互相交换书籍,很多人开始写作,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学文化沙龙。”他便在那时结识芒克,日后一起办了《今天》。在历史的岔路口,一个又一个“精神共同体”在那时候兴起,知识界在一片迷惘之中迫切地寻求着共识。

  九十年代,文化气候逐渐走向多元,知识界也因对现实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共识感”随之逐渐淡化。然而,在学术生产还未完全走向专业化,读书和研究仍多少被理想所驱动的日子里,学院的读书会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从对时代的发问中产生回声。而今天,学院内的读书会,几乎不再肩负“对时代质询”的责任,愈发闭门造车,甚至走向功利。

  城市公共空间的读书会似乎展开了对于高校内的读书会及其背后教育体制的反思性出逃——青年人迫切地寻求对话、介入现实,以独立思考的面目立足于社会,明确自身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然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城市公共空间让位于消费空间的此时此刻,逃去哪里?阅读如何成为青年人的公共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与人之间围绕着血缘和成长环境的社交开始向陌生人社交转变。网络空间提供了比熟人社会更容易的基于精神的社交。从BBS论坛时代到SNS社交网络时代,从榕树下、天涯、西祠到人人网、豆瓣网,再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衰落和兴起。阵地接二连三地转移,而网络空间带来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无疑让公共表达有了更广泛的空间,也把“精神共同体”从孤岛带入了平原。

  在走访了今天青年人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读书会后,我们欣慰地发现,在越来越缺乏共识感的时代,仍然有一个个小的群体,以严肃阅读来完成自我启蒙,以共同体的形式表达对时代的理解。

  他们对严肃阅读的坚守的姿态本身,也构成今日弥足珍贵的景观——一个逆行于这个时代的符号。

  □本刊编辑部

  详见B02-B06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