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海劳月
看到母校的课堂上30年不变的讲课方式,看到至今还有不少老师甚至教授还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就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昨天同时看到两条挺有意思的新闻,第一条是国内一所大学的一个学院拟实施“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引起网友热议;第二条是南开大学推出一个名为“南开时课”的校友评课系统,从南开毕业5年内的校友都可以对自己本科期间所修全部专业选修课进行评议。
两条新闻,都有关教育。前者显示的是对学生的硬性限制,用课前收手机的强制手段来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后者显示的则是对教育质量的认真反思,用毕业以后走上社会的校友的视角来看大学的课程,看看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显然,我以为后者的思维方式要高明得多。
我们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的时候(当然那时候还没手机玩)。上课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会众口一词地抱怨上课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死板。当然,我们也记得有几位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上总是人满为患。不管离开大学多久,都会记得这些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人生最初的知识,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和生存技能。
印象中,我一直记得有一位叫蔡良骥的大学老师。虽然他直到退休还是副教授,但是他的讲课风采我终生难忘。他的课堂笑声不断,从来就没有打瞌睡的学生。好多年以后,我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立马赶到殡仪馆向他告别。好多同学都是和我一样自发赶去的,不为了别的,就为了他给我们的那些美好记忆。所以,我想说,如果课堂上有学生玩手机、打瞌睡,首先要问一问: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
可能每一个从大学里走出去的人,都会对母校怀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我的母校杭州大学已经消失了,当然校园还在,还有学生在里面上课。每一次我走进校园的时候,都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看到母校的课堂上30年不变的讲课方式,看到至今还有不少老师还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就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所以,看到南开大学向校友征集对课程的意见时,我很感动,毕竟我们也来自于母校,我们对母校有感情,提意见也会真心实意。这种理念,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与时俱进的,值得称赞。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手电筒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学生沉溺于手机不能自拔的原因,但难道就没有老师讲课水平的问题吗?没有课程设置问题吗?当然,学校可以强制收学生的手机,但是无法强制学生不打瞌睡,无法强制学生不开小差。只有认认真真提高讲课水平、提高课程含金量,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
□劳月(检察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