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指南
【编者按】正在鼓楼西剧场上演的话剧《审查者》是部好戏,好在具有复杂的解读空间。舞台上,审查者审查电影,女导演审查审查者,观众又审查台上的他们。这部戏引发了众多讨论,对审查者先生所身处的制度,对变态人格的,对婚姻与爱情的,都有道理。关于这部戏,我们试图用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告诉你。
《审查者》讲的是什么?
女艺术家治愈男官僚“三观”
按照当下的中国解释,英国剧作家安东尼·尼尔逊的这部作品将挑逗与性赤裸裸地搬到舞台上,大胆甚至狂野。如果说这些东西不吸引人,那估计也得像剧中的“审查者先生”一样自我压抑了,更好玩的是,审查者后来改变了。
《审查者》是一部值得期待,不能联想的话剧。不仅仅指主题表达到性与色情,也包括审查、男女关系等。其中一个方面就够复杂了,何况这么多内容搅和在一起发酵。
按照当下的中国解释,英国剧作家安东尼·尼尔逊的这部作品将挑逗与性赤裸裸地搬到舞台上,大胆甚至狂野。如果说这些东西不吸引人,那估计也得像剧中的“审查者先生”一样自我压抑了,更好玩的是,审查者后来改变了。
人到中年的弗兰克是一位职位低下的电影审查员,因为电影《邂逅》含有大量色情镜头,他坚持认为不宜上映,电影导演方丹小姐却认为这是一部对整个世界非常重要的作品,要前来质询他的决定。“本来我是拒绝的”,但没有“本来”,弗兰克同意方丹出现在他的办公室,而方丹一出现便脱掉了衬衫,向弗兰克展示了她的三围。
弗兰克才不管这是艺术,还是色情,或是学术。他有自己的刻板原则:有些东西是法律上不允许出现的,这不是观念问题,这是法律问题。这时候弗兰克是制度的化身,他代表着制度。他坚信,审查制度并不是一件坏事,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双方随即对电影《邂逅》展开争执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性的挑逗与求爱的过程,恰如剧中用于穿插情节的电影《邂逅》。弗兰克与方丹之间也有了零距离的体验和交流,双方关系逐渐融洽,方丹给弗兰克准备了鲜花,弗兰克也为方丹准备了红酒。
他们之间不再只有争执,也有了依恋。弗兰克性功能恢复了,决定面对搞婚外情的妻子,并要修改自己原先对《邂逅》的评审鉴定。
一个整天以审查色情电影为生的无聊底层官僚坦言,方丹钻入他心灵深处,在听到方丹参加纽约先锋影展被殴致死的消息后,这个木讷的人开始泣不成声。与之前的弗兰克谨小慎微、自我压抑的形象反差很大,可以说,他固守的三观溃败了。这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要说是三围改造了三观,是不是也太俗?其实是方丹的思想影响了弗兰克。没错,方丹的思想改变了审查者和被审查者之间的身份转换和关系。
弗兰克一直叫她“方丹小姐”,而她自始至终只是称呼他为“审查者先生”。在弗兰克觉得《邂逅》是一部色情电影时,她坚信《邂逅》的主题对世界意义重大:它将自由地进化为人类能达到的最奥妙的交流境界,一种普世的非言词的语言。那将意味着不再有压抑,不再有迫害,一个彻底告别了罪疚与羞愧的世界,而利用这罪疚与羞愧的部门将会倒塌……
方丹的思想对弗兰克有了影响。他不仅在反省着自己糟糕的婚姻,也在反省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几乎像麻风病人一般被弄在被称为“粪坑”的地方,去酒吧入座人们还要换吧台来避让他,而自己甚至没有通往审查大楼三楼的通行证。他只是这个制度上最苦逼最肮脏的一环,也无权保证自己的评审意见能得到通过。
方丹希望弗兰克能透过画面看到实质。编剧和导演也希望观众能透过情色的情节看到实质。就像弗兰克最后坐在办公室审看影片时笑了一样。此刻他想到的应该不会是方丹的三围,而是理解她的思想。 □金同山(自由撰稿人)
为什么具有复杂的解读?
在我眼里,隐藏的是童年故事
明线讲述审查者,暗线讲述方丹,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童年,又都有奇异的一生,这就是我眼里的《审查者》的故事。
有阵子喜欢比较胡适与鲁迅,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两人之间跳来跳去。年轻时支持鲁迅,认为他犀利、深刻;年纪大了又站在胡适这头,喜欢他的谦谦君子,自由宽容。最终对两人都抱有“同情的理解”,和“温情的敬意”。
这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是很大的,而童年的经历,是他们性格和命运的根源。鲁迅常感慨“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看尽当铺老板和邻居百舍的白眼,导致了鲁迅冷眼看世间的一生。家境不错的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他小时候最恐惧的,是二嫂的冷脸,“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在我的阅读记忆里,胡适平生从未给过别人难看的脸色。
正在鼓楼西剧场上演的《审查者》是部好戏。剧情不复杂,国外的电影审查者要把一部“色情影片”毙掉,该片女导演方丹去说服他,本是紧张的对峙,用“性”的沟通方式达到了和解。剧中这位审查者家庭关系糟糕,有着奇怪的性癖好,还是个性无能,他对影片冷酷无情。方丹小姐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她对人物关系的敏感超乎常人,在方丹的激发和引领下,“审查者先生”逐渐撕下面具,成为一个正常人,方丹却死于非命。
舞台上,审查者审查电影,女导演审查审查者,观众又审查台上的他们。这部戏引发了众多讨论,对审查者先生所身处的制度,对变态人格的,对婚姻与爱情的,都有道理,这就是好戏。我颇感兴趣的,是这部剧的隐藏情节,以及男女主角的童年问题。
恰如一次心理治疗过程,方丹对审查者作出诊断,他性无能,有着奇怪的性癖好,他婚姻不幸,他父母间的关系精神胜于肉体,他童年曾偷窥父母,并在偷窥中体会到了愉悦。这些童年经历,给他的一生刻下了划痕,成为他人生的轨道。面对女导演方丹,这位审查者袒露自我,在尴尬、羞愧、坦然、释放的疗程里,接受了自己的独特性,也恢复了“表达”自己的能力,方丹说过,“爱是一种情感,而性是一种表达”。
不幸的是,这种沟通与表达只完成了一半,审查者对方丹一无所知,她就在纽约一间酒店里被“殴打致死”。这当然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们,应该可以隐隐猜出一些,埋得更深却有草灰蛇线的方丹的经历。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方丹很难准确说出审查者的童年场景。她对审查者的理解,对他示爱的恐惧与接受,仿佛在暗示,她有一个相似的父亲,抑或是父亲一样的男人。审查者是个不动手的施虐恋者,那个没有出现的男人,是不是一个动手的施虐恋者?她信仰一种表达,她也死于一种表达。
明线讲述审查者,暗线讲述方丹,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童年,又都有奇异的一生,这就是我眼里的《审查者》的故事。 □郭大路(专栏作家)
对先锋该有反思吗?
中国剧场也具有了某种现代性
安东尼·尼尔逊被公认为英国当代戏剧——直面戏剧——的代表人物,直面戏剧的作者们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唤醒群众,让人无法逃避人类世界的残酷现实。
观众无一不为在鼓楼上演的这场戏而震撼,译者胡开奇先生颇为惊讶地赞叹,中国似乎也具有了某种现代性啊。
国外的电影审查员弗兰克认为自己恐怕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伪君子,一个假圣人,一个自我压抑谨小慎微地官僚”,但在方丹眼里却绝不只是这样。
在方丹小姐逐步的拆解与深入中,我们看到审查者正处于某种痛苦中:妻子外遇、性无能,甚至他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有窥视癖。正是这种痛苦让他充满偏见,作为一个电影审查员,他对女性的身体(他的弱点和痛点)更是反感和仇视。
于是,他用自己的权力把性异化,这当然是一种常见的人性和社会现实。同时将这种审查制度美好化,“如果没有审查,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安东尼·尼尔逊被公认为英国当代戏剧——直面戏剧——的代表人物,直面戏剧的作者们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唤醒群众,让人无法逃避人类世界的残酷现实。
所以不出意外的是,审查者竟然被前卫且极致的方丹小姐所拯救,她治好了他的功能,治好了他的困惑与愤懑,但剧中,极致且前卫的方丹小姐却在先锋影展中因自己的前卫激情而受害。
这带来一个更长远的影响,审查者先生竟在这种情绪中不再躲避妻子。更深刻的是,在话剧的结尾处,审查者再观看这部电影《邂逅》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微笑,你去理解了它,它就不再被异化。但另一方面,方丹小姐被“殴打致死”的结局,也是作者安东尼·尼尔逊对极致的怀疑,如果人们拥有绝对的自由,社会会失控吗?
难以想象,饰演方丹的阮思航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封闭且内向的女性,而她在剧中的先锋、开放、任性,激烈却深入人心,导演周可在现场用尽了“不可描述”的方法来解放她的天性,“就差老虎凳了”,饰演审查者的著名演员周野芒说。
同样,“审查者先生”周野芒也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审查者的深刻转变,解开皮带的一瞬间,全然一个困惑又柔软的男性。在鼓楼西剧场,每一位观众都已无限惊讶。 □刘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