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大历史”时代已经到来?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以《极简人类史》和《人类简史》为代表的“大历史”进入中国,对传统历史研究和民间历史读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大历史”目前最大的成功在教育,在美国有比尔·盖茨致力推广的“大历史项目”,在数百所学校都有热烈响应,目前全球至少有六十所以上的大学开设大历史课,颇受青年学子的青睐。正因如此,大历史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能够让学生或读者学会既从大处着眼看宇宙和万物的演化,又从身边的深层关注入手思考问题。

  真正的大历史,试图以人类的全部知识(所谓跨学科),廓清万有或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万物的来龙去脉,而叙事则围绕八个历史节点(threshold)展开,即宇宙大爆炸,星系的形成,最初化学元素的形成,太阳、太阳系和地球的生成,生命的诞生,人类的出现,农业文明及早期城市、国家的兴起和突入现代。

  从表面看,大历史问世的背景并不甚复杂。1988年,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历史系的一次教师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历史该从何时讲起”的问题。克里斯蒂安主张“从最初讲起”。但何为“最初”?是猿转变成人的一刻,还是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形成的时刻?抑或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克里斯蒂安选择将宇宙“大爆炸”作为大历史叙述的起点。1991年,克里斯蒂安在《为“大历史”辩护》一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大历史”概念;2004年,其经典著作《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出版,大历史研究由此方兴未艾。2007年,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的《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问世;2010年,弗雷德·斯皮尔又推出专著《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但从深层次看,“大历史”的问世,其实源自史学家对“世界史”名不副实的现状的不满。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必要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的话,“大历史”的目标,就是要谱写一部能够赋予当今人类社会以“定位感”和“归属感”的“现代创世神话”。

  但大历史果真能够赋予人生以意义吗?它确实蕴含一种革命的气息,要改造传统的历史观念,但“科学”或至少是能够“量化”的“科学”是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哪怕末世将临,人类还有共同期待的一面。假使“大历史”真的能够赋予人生以意义,“大历史”学家们,恐怕还要在这一核心问题的陈述和可被人接受方面煞费苦心。“大历史”的贡献,或许更多是重新激发人类对历史的宏观思索和多重想象。

  □书评编辑部

  详见B02-B06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