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书评周刊·视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视觉

在巴黎,追寻普鲁斯特的脚步

2016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891年,普鲁斯特(中)与朋友们游戏的场景。
拉贝玛夫人原型:女演员伯恩哈特。
格雷夫勒伯爵夫人,她是小说中盖尔芒特亲王夫人的原型之一。
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手稿第XX号练习本的最后一页,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巴黎拉丁区以《追寻》最后一卷《寻回的时光》命名的书店。
普鲁斯特被安葬在巴黎拉雪兹公墓。他的墓地前,常常有前来瞻仰悼念的参观者。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
译者:周克希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翻译家周克希先生在翻译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寻逝去的时光》时发出此番感慨。这大概也说出了很多读者的心声。这部长达200多万字、分为七大卷的长篇巨著,堪称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但不少有意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会苦于抽不出足够时间而心生犹豫。

  为了尽可能让读者领略普鲁斯特独特文体的魅力,同时能够节省阅读时间,节选阅读成为一种新选择。普鲁斯特翻译专家周克希先生与普鲁斯特研究专家涂卫群女士合作,采用“大跨度”的节选方式,在整部小说的每一卷中,分别选取精彩的原文段落,并加以必要的连缀选段、交代背景的文字,成了我们眼前的这本《<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主要生活在法国巴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好时代”(1871-1914)。这个美好时代是一个崇尚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代。印象派绘画(马奈、莫奈、雷诺阿)和音乐(德彪西、拉威尔)、后印象派(高更、梵高)及纳比派绘画(博纳尔、维雅尔)、象征派诗歌(马拉美)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艺舞台,成为日后如雷贯耳的名字。社交沙龙、美术展、音乐会,各种文化活动频繁举行。巴黎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流动盛宴,昌盛、富足、和平、开放。

  生活于此的普鲁斯特陶醉于这样丰厚的文化氛围中,频繁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聚会,不仅结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汲取了这个“美好时代”源源不绝的艺术养料。普鲁斯特在巴黎都走过了怎样的生活旅程,他又是如何在巴黎写成他的传世之作的?今天,我们一起追随普鲁斯特的脚步,走进他生活的那个巴黎,那个永恒的“美好时代”。

  融入巴黎社交

  普鲁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市郊的奥特伊小城。这是他出生的房子:拉封丹路96号。1873年,普鲁斯特一家搬到了巴黎市内新建的城区马尔泽布大道,这里是巴黎风雅奢华活跃的社交、文化、金融和商业区。普鲁斯特在这里开始营建珍贵的友谊,借助几位著名沙龙女主人的引荐,普鲁斯特结识了作曲家弗雷、作家法朗士、画家惠斯勒等风雅封闭的社交圈名人。当时的社交经历,帮助普鲁斯特写成了他的早期作品《快乐与时日》。

  投入写作年代

  1900年之后,普鲁斯特有意识地为写作《追寻》积累素材。1907年,普鲁斯特搬至巴黎市区奥斯曼大道102号,一直到1919年。如今这里已变成一家银行。普鲁斯特正是在这里不断写作和修改《追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鲁斯特由于身体不合格,没有上前线。大部分时间都留居在巴黎寓所里坚持写作。正是德军轰炸巴黎的经历,让普鲁斯特在《追寻》中加入了关于战争的片段。同时,巴黎社交圈中的风流人物也一直在普鲁斯特脑中沉淀,最终进入他的杰作《追寻》。

  追寻逝去时光

  一战结束后,普鲁斯特搬到了巴黎阿姆兰街44号,上图是卧室复原照片。普鲁斯特1922年11月18日在此寓所逝世。去世前一夜,普鲁斯特还在向女管家口述小说段落。“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对普鲁斯特写作《追寻》的形象描述,直到他去世,这部杰作仍在不断修改中。与人有限的一生相比,普鲁斯特的作品是那么无限。他身上和作品中汇聚了从巴黎美好时代传承的包罗万象的知识,难以平息的挚爱和非凡的洞察力。至今,巴黎人仍在以种种方式纪念着普鲁斯特。

  整理撰文/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