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L”型经济决不是速度那么简单,而应当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平稳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供求关系的协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最终走向平稳向上的格局。
近日,《人民日报》再次请权威人士解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虽然没有明确表明权威人士的身份,但是,外界完全能够感觉得到权威人士的权威性,领悟到“L”型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以及围绕“L”型经济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问题在于,在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走势作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以后,如何去理解“L”型经济的特征和内涵,就成了最为关键的方面。很显然,“L”型经济决不是速度那么简单,而应当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平稳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供求关系的协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从而让“L”型经济的基础更加扎实,最终走向平稳向上的格局。我们注意到,权威人士在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做出客观分析、对经济走势提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以后,明确表示,“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决策层对经济增速放缓是不紧张、不担心的,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强”,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扎牢“L”型经济基础,实现从“L”型向“U”型转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对“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政策措施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L”型经济不是单一的指速度。衡量中国经济的好坏,速度很重要。但决不是唯一标准,尤其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更多情况下,需要看速度的效率与质量,看速度的内涵与本质。亦即速度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以及经济潜力的发挥和经济韧性的质量。
其次,要通过深挖经济潜力增强经济的“韧性”。潜力足与韧性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潜力可以增强韧性,韧性又能推动经济潜力的进一步挖掘。眼下所要做的,还是要以挖掘经济潜力为主,增强经济的韧性。
再者,要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回旋能力。权威人士对经济作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目的不只是向外传递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的信号,也是传递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V”型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恢复到过去的增长率,而会在探底之后,保持一段时间的筑底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继而对经济发展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而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协调。
事实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对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市场需求的一轮高过一轮,特别是煤炭、电力等基础能源以及房地产需求,更是完全超出了经济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同时,几乎所有企业日子都过得异常舒服。煤炭价格、商品房价格、钢材价格等都是呼呼地上,最终,也为今天的经济下行埋下了祸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消除这些祸根、病毒的有效手段。权威人士认为,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就是要提醒各方,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不强刺激的条件,同时,也提醒各级政府,应当扎扎实实地抓经济的基础工作,抓实体经济。中央不搞强刺激,地方也不搞强刺激,而是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抓上去。这个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经济在“L”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切不要以为不搞强刺激,经济就会继续跌下去。按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已经没有更大的下跌空间了。
□谭浩俊(财经专栏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