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大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实体经济稳定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小。毫无疑问,实体经济发展能力的下降,不仅导致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下降,更让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在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中等收入,达到怎样的收入水平才算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官方标准,更多情况下,是以国际上通行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准。而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中等收入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譬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费用的持续攀高,已经让相同的收入失去了相同的购买力。因此,判断收入水平的高低,更多要由购买力来衡量。而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中等收入群体,还需要较大幅度扩大。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当然是最直接的手段。前提是,收入水平如何提高,怎样才能让中等收入人群多起来。毫无疑问,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让实体企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根本。
事实也是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实体经济稳定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小。毫无疑问,实体经济发展能力的下降,不仅导致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下降,更让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显然,这不是全面实现小康、逐步进入现代化水平应当出现的结果。那么,就现阶段而言,该如何壮大实体经济呢?
从政府层面来看,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是关键。因为,融资成本高、交易成本大、各种负担重、服务水平低,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税费的减免、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给企业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无疑会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都拿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成都就分类设立了总规模高达270亿元的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这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增强实体企业发展能力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提是,要能够落到实处。
就企业层面来看,提高创业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无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如果企业的潜力发挥了,活力释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就增强了。一旦企业走出了困境,居民就业和收入就有了保证。
当然,对广大居民来说,也应当顺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更新消费理念,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潮流中来,依据个人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岗位,选择有效的就业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政府和企业一道,为壮大实体经济、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出力,形成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出力。
总之,只有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只有收入群体的扩大,并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稳定的基础才能坚实。到时候,广大居民的获得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明显了,改革的成果也就真正得到了共享。
□谭浩俊(财经专栏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