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寻找中国创客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寻找中国创客

医疗创业“痛点虽多,尚未质变”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春雨医生副总裁林晓讨论“医疗创业痛点”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左二)、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右二)、春雨医生副总裁林晓(右一)。

  资本助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呈现突飞猛进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倍。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15年国内医疗健康并购市场宣布交易就达623起。

  一时间,医疗行业成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竞相追逐的焦点。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渗透并没有太深,对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而言,还处在很早期阶段。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也认为医疗新服务行业还处在较早阶段,还有较多痛点亟待解决。

  创业机会:“往上走”和“往下走”

  新京报:医疗创业还有哪些待解决的“痛点”?

  陆刚:中国医疗创业的机会分为两方面,一个在往下走,一个在往上走。我们投资的新技术、生物医疗、医疗器械,去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这就是往上走;而中国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医疗供应不足,我们想办法让更多的基层机构能够承担一些医疗供给,这其中既有一些信息通道,也有基础设施,这就是往下走。

  李锐:医疗的痛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这几年在生产力、基因、癌症的早期筛查等方面有很多机会,偏医疗的创业者和偏生化的创业者都注意到了,如果你是做生化的,也许基因会带来最大的机会。如果你原来是做TMT的,或者你是做医院的行政IT的,在整个医疗的生产关系或理顺层级诊疗等方面有非常多的机会。

  林晓:我认为未来还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扩大医生的服务半径。全球70亿人,而医生只有1600万人,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医生要去服务437.5个人。无论是生产关系的改变,还是用机器狗、AlphaGo等方式,都在思考怎么把医生的服务半径扩大。

  第二,在整个医疗创业过程当中,最后要看买单方是谁。现在全球看起来,基本上都是保险,不管是来自于医保、新农合还是健康商业险,甚至健康险,我们能怎么样帮助它,也是大有可为的,未来还有很多这样的痛点和机会。

  新技术新模式可能嫁接出有意思的东西

  新京报:现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创业走到了哪个阶段?

  李锐:从新技术角度,比如传统的药和器械上,有很多年了。从互联网和医疗结合这块,在国内至少有十来年,在过去两年会非常热。但我不觉得真的介入得很深。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来讲,还是在很早期的阶段。

  陆刚:我觉得分成两波,对于技术类而言,其实真的到了一个拐点。以前生物新药都有一定的泡沫存在,但是最近不同,在生物新药、基因治疗上有非常大的突破,而且这些突破也在造就一些百亿以上的生物新药公司。

  对于医疗服务而言,尤其是移动医疗,我更喜欢谈医疗新服务,因为移动互联是更加主动地用互联网解决问题,但是互联网在这里面只是手段之一,有的时候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医疗新服务这个行业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在比较早的阶段。传统医疗没有本质性改变。

  新京报:虽然对传统医疗格局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至少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

  李锐:我觉得没有到质变的阶段,但是还是带来了量变,因为痛点太多了。更多的可能是跟新技术的兴起,造成新的利益格局,可能反过来会冲击旧的利益格局。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服务模式,没准儿会嫁接出更有意思的东西。

  “得医生者得天下”核心是带来价值

  新京报:业内传闻“得医生者得天下”,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在抢医生资源,对于投资人来讲怎么看?

  李锐:第一,对于医疗而言,医生是服务的主体,过去的两千年是这样,未来应该很多年还是这样。当然各种辅助诊断手段、检测手段会上来,所以说得医生者得天下,没有问题。

  但是什么叫“得”?一种是做医生集团的模式;另一种是在平台上,有的是深度介入,有的是浅度介入,有的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医疗工具,要分得更细的去看。

  我们也看过很多创业公司,我跟哪条线很熟、关系多好、地推多好、覆盖了多少医生可能都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你怎样在你的服务链条上,给医生真正带去了价值。

  有的可能是提升效率,有的可能是多赚钱,有的可能是科研、学术,关键看能否在这上面真的提高效率。

  陆刚:得医生者,还要看垂直、专科医疗类的,不要想着一统天下这种事,还是要把垂直的东西做好。

  ■ 声音

  陆刚

  医疗服务还没有本质化改变

  医疗新服务行业还处在较早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在医疗新服务行业并没有出现很大市值的公司,就算有挂号网、春雨医生等刚跨入了十亿美元的门槛的公司,但这个市场足以撑起很多类似的公司。

  其次,在医疗行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或巨头,我们归结为四大巨头,并没有松动;大三甲医院、大主任他们的身份地位像小企业主一样,也没有松动。

  再次,大药厂以药养医,目前的市场环境跟他们有莫大的关系。

  最后,保险支付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社保的付费付了很多不该付的费用,或者采用了效率很低的支付方式。如果这没有本质性改变,行业格局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看到已经暗流涌动,再往后十年看,会看到今天会是很小的起步阶段。

  李锐

  医疗行业处在泡沫化阶段

  在2014年以前,医疗行业还比较正常,但是自2015年上半年开始,就一直处在泡沫化阶段。

  医疗健康投资在2014年之前还算理性,但是2015年上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处在泡沫化的阶段。刚才大家谈的痛点比较大,但我想谈其实泡沫更重,期望值太高。

  我们看到很多现象,估值一轮一轮都往上涨,要的钱也越来越多,希望铺的摊子也越铺越大,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痛点了。但是互联网创业的特点是专注、聚焦,医疗领域痛点实在太多,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只好自己干。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医疗服务这一块,也更应该是持久战。如果没有打一场持久战的信心,不管是创业者也好,还是投资人也好,还是趁早离这个市场稍微远一点。

  医疗健康就是相对比较慢的行业。作为创业者和投资者,不管是对于公司的耐心,还是价值的增长速度,千万不要寄希望于像互联网公司一样,一年两轮融资,两年以后,十几倍、几十倍的价值翻倍,这样太浮躁。

  林晓

  如何将医疗痛点变成爽点?

  在医疗行业中,有医生、患者、医院、药厂以及保险的买卖双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点,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痛点给整合起来,变成让双方都很快乐。

  例如私人医生是帮助保险的,这是保险的痛点;全科医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把双方的痛点整合起来,就能让双方都很快乐,这就是爽点。

  中国的保险一直亏得很惨,是因为健康险是没有任何健康数据的,而且很容易鼓励用户去逆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整个问诊平台,找到一些健康数据,然后帮助健康险在中间提供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这个关键的人物在美国和欧洲用家庭医生,而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角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鹏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