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人活着,并不是要活在自由当中,而是要自由地活在一座监狱里。”
何许人也
一个自我厌弃的异乡人
2009年,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新出版的随笔集《相遇》中,高度盛赞了一位被人遗忘的意大利作家马拉巴特。他写道:“马拉巴特一生中写了很多书,每一本都聪慧耀眼,但是,如果没有《完蛋》……这些书肯定已经被人遗忘。他写《完蛋》,不只是写了一本重要的书,而且还找到一种形式,一种全新的东西,只属于他一个人。”该评论出版后,长期被历史湮没的作家马拉巴特的作品再度引起世人关注,并开始在西方各国重版,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马拉巴特热”。
马拉巴特究竟何许人也?他的小说《完蛋》又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库尔齐奥·马拉巴特(1898-1957),20世纪意大利最具有独立见解的作家之一,他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他是一位战士、外交官、电影人、决斗者、鼓吹者和作家,或曰花花公子。他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成功的情人,但他终身未婚。他真正喜欢的,也许是他的爱犬“斐波”,特别是他自己。
1898年6月9日,他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普拉托,本名为科特·埃里克·祖克特(Kurt Erich Suckert)。母亲是意大利伦巴第人,来自米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德国人,因经济原因移居意大利。幼年时,他被寄养在乳母家,母亲每周去探视一次。他在社会下层劳动者家庭里度过了紧张的童年。直到入学年龄,他才返回父母家,少年时代,他常因为自己的德国姓氏感到羞愧,曾经多次离家出走。
一战爆发时,马拉巴特年仅16岁。他终于有机会逃出家庭,徒步穿越国境线,加入法国军队作战。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他因遭受德国芥子毒气袭击负伤,后又重返前线,获得法国颁发的战争十字勋章。1919年,他找到一份为“巴黎和会”充当新闻官的工作。1920年,他被派驻到华沙的意大利使馆,担任文化专员。据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考证,他是意大利历史上最年轻的外交官。在那里,他爱上一位波兰公主。与此同时,还跟一位波兰中尉进行了第一次决斗,因为后者的言论侮辱了一战期间意大利军人的名誉。
立场反复
加入法西斯党然后反对它
归国后,他撰写了一系列谴责意大利当时体制腐败的文章。1922年9月,他加入国家法西斯党。一个月后,参加了由墨索里尼发动的著名的“向罗马进军”的行动,推翻了当时的自由党政府。1925年,他改名为:马拉巴特(Malaparte)。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其中含有“波拿巴”(拿破仑的姓氏)和“糟糕的地方”两层意思。同时,也有“愤怒”的意思。他一生中对双关语有着特殊的癖好。不管怎样,他的这个名字是意大利的。
战后,他在意大利创办了几份杂志,曾经出任米兰《新闻报》的主编。他的思想是灵活多变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由于其观点与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开始引起墨索里尼的不满。在这期间,他发表了讽刺元首的小说,以及研究列宁思想的作品《好人列宁》。1931年,他在巴黎用法文出版了《政变术》,书中阐述了墨索里尼、托洛斯基和希特勒等政治人物夺取政权的手段。它被视为欧洲第一本反对希特勒和法西斯的著作,也是一部典型的“马拉巴特式”的著作。他在书中的精彩分析,是对墨索里尼的公然挑战。不出所料,这本书出版不久,即在意大利和德国被查禁。同时,他被法西斯党开除党籍,并被判流放五年。
早在1933年7月,《政变术》的中文版(旧译名为:《变乱与革命技术》)就在上海问世。这是马拉巴特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而它最早的中国读者之一是蒋介石。实际上,蒋介石对法西斯思潮从它一诞生就十分关注。在中国动荡的政治背景下,这本书旋即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4年5月,他仔细阅读了此书,并在其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阅读此书获得的启发与感受:“看《变乱与革命技术》莫索利义章完,甚叹莫氏深谋远虑,策略步骤之良,组织之强也”(蒋介石日记,1934年5月25日)。
其实在1929年,蒋介石就读到了国内出版的墨索里尼传记。他在对法西斯主义统治效能的肯定之余,也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产生的问题加以批判,因为这与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后来,随着日本侵华势力的日益迫近,他意识到必须与法西斯主义划清界限。
放逐岁月
孤岛别墅里享受另类自由
1933年,马拉巴特从苏格兰返回意大利后,随即遭到逮捕。罪名是他对墨索里尼的接班人、空军元帅伊塔洛·巴尔博进行诽谤,在海外从事反对法西斯的活动。在罗马的“天后监狱”里,他被囚禁了两个月。
后来,在他的挚友、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的斡旋下,对他的处罚有所减轻,他先被放逐到利帕里岛,又转至伊斯基亚岛。最后,被软禁在马尔米堡海滨的一幢别墅里,并配有一辆专车和司机。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评论道,“拘禁是一个玩笑……马拉巴特可以穿着游泳衣,手里牵着他的灰狗,与他的朋友和女人在海滩上散步。”
马拉巴特相貌英俊,举止优雅,喜欢决斗。他口若悬河,行为夸张,是一个喜欢表现自我的人。他的写作受到其对普鲁斯特崇拜的局限。他性情豪爽,与当时许多作家保持密切的交往。由于他一度信仰法西斯主义和未来主义,在他的写作中,洋溢着机器崇拜的高贵的诗意暴力。他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这也被他称为诗意的另一种形式。他访问过苏联,在关于列宁的著作中,他表达了对苏联机械化的崇拜。他也去过德国,他把希特勒称为女人,令其被纳粹党卫军视为眼中钉。
流放期间,孤独成为他的缪斯。他被允许从事文学活动,他在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意大利卡普里岛东部海岬上,修建了一座奇特的私人别墅。一座带窗户的兼具现代与古典风格的建筑,只能从海上或者通过一条狭长的岩石小径才能抵达。他拒绝了著名建筑师阿达尔贝托·利贝拉的设计方案,在当地一位泥瓦匠的协助下,自己独立设计建造了这座被他称之为“像我一样的房子”,可以说是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组合。马拉巴特的这个别墅,在人类居住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这座别墅,马拉巴特曾经写道:
“我在海边孤独的峭壁上建造的一座忧郁和简陋的房子,一座幽灵般的房子,它是监狱的隐秘象征。也许我永远不想真的——即使身在其中也不想——从监狱中逃走。人活着,并不是要活在自由当中,而是要自由地活在一座监狱里。”
(下转B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