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受访者:
近日,绍兴某派出所接到酒店报警,称有人在酒店打砸闹事,原因是三男一女要开房却只愿提供一张身份证,被酒店拒绝。民警了解情况后,准备将闹事者带回派出所,却遭遇他们的阻挠。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察鸣枪示警,不想其中一人竟挑衅“有本事朝我开枪啊”,甚至冲过去抢警枪、打民警。这种情况下,警察是否应该开枪呢?对此,公众怎么看?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 旁边评论
规范用枪不能存空白
尽管近年来,因为一些事件让公众关注起警察如何用枪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警察开枪。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一个调查题目中,认为警察应该开枪或不应该的人数相差并不大。
这种模糊性和认知的差异性无疑是危险的。对于民众而言,可能因此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了足以让警察开枪的举动。对于警察而言,虽然有相关条例规范其用枪,但由于具体执行程序上的空白,往往依赖于其个人现场的判断,因而也就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三道调查题目中,对于事后调查开枪的合理性,反而不是网友最关注的。事前如何规范用枪、避免模糊空白,以及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认证制度,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质,成为网友最为关注的事项。由此看来,从根本上建立起规范、明确的用枪制度,定期对开枪民警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是未来需要重点完善的方向。
□新京报评论员 郑伟彬
新京报制图/张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