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悬崖村连接现代文明的路有多长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有话姚说

  我国每年投入农村公路的资金,大多数用于县道建设,村道建设资金筹措基本由村民自行解决,悬崖村的状态正是这个规定下的困境。

  5月24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

  村民居住在交通条件异常恶劣的地方,是当代扶贫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难题。从目前各方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该村进行整体搬迁虽然属于扶贫工作的一种方法,但是该村的自然环境相对来说还比较不错,为此,笔者认为,不如先修路。从更普遍扶贫的角度而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带动一个社区发展的必要基础,这个事件再次将村村通路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在悬崖村里,无论是儿童的就学还是村民们参与市场交易,还有紧急条件下的医疗问题,交通都成为这个小社区发展的瓶颈。但在凉山地区修建公路的成本相对来说还是太高,即便是已经成为了旅游重镇的泸沽湖景区,机场已经修好,联通外界的公路在大力推进下也有了极大改观,但相比发达地区而言,还是不够理想。

  可以想见,在目前尚只有农耕经济的悬崖村,在当地年财政收入仅有1个亿、修条路却要花3000多万的现实语境下,修路的议题更是难以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推算,将悬崖村与相邻的同样没有通公路的两个村落打通修建公路,工程总金额大约也需要五六千万元。除了建设成本高昂之外,按照目前的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其中需要村民自筹50%资金,对于这样的小山村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按《公路法》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乡道建设和养护管理”。另外,村道建设资金筹措基本由村民自行解决。悬崖村的状态正是这个规定下的困境,对于更加落后也更加缺乏资金的地区来说,我国每年投入农村公路的资金,大多数用于县道建设。贫困乡镇很难拿出财政资金用于乡道建设,常用的“民工建勤,车辆建勤”以及地方集资方法完全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贫困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完全要依赖于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和扶贫政策,这也是《公路法》中专门列出来的条款。

  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2011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设想是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从目前悬崖村的现状来看,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着相当距离,也意味着国家还需要有更大的倾斜和扶持。

  如今悬崖村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地区建设公路的问题有条件得到优先解决。但对于更多并非如此极端条件的西部地区来说,修路还没有更具体的政策和财政保障。类似悬崖村这样的情况,全国应该还有不少,不该只因记者的偶然发现而引发社会关注,更要依靠制度性的倾斜,真正让到每一个贫困社区都有同等的公路,能够连接现代文明。

  □姚遥(公益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