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书评周刊·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人物

闲聊吧,和博伊德·唐金

2016年05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当代英语小说界的重要奖项,布克奖,于2004年设立国际布克奖,面向任何以英文创作或有英文译本发表的作家。2016年,韩国女作家韩江凭借小说《素食主义者》成为国际布克奖的获得者。
郭小橹《我心中的石头镇》
英文版书封

  博伊德·唐金(Boyd Tonkin)自称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几乎担任过英国所有小说奖的评委,先后做过文学教授、记者和文学主编。2016年,他担任国际布克小说奖评审会主席;同样在今年,他任主编的《独立报》纸媒关闭。采访他,又多了几个由头。不过和这样一位跑遍世界各地、身份多重的人要如何聊起?他肯定不愿意被聊进“盒子里”。那就闲聊吧,从莎士比亚书店,到希腊小岛和波兰小城。

  博伊德·唐金在邮件里说,黄昏时要到威斯敏斯特大学参加一场辩论,问我是否方便在附近一家酒店的15层餐吧里见面。

  就在牛津街上,对着19世纪时首先推出下午茶的帝国老字号五星酒店,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的办公大楼,这家酒店门面狭小,里面陈设也显旧。乘电梯上到15楼,伦敦老城区的屋顶密集呈现眼底,陈旧的红皮沙发椅与大片留白的天空令人豁然。上电梯前用手机搜索了一下博伊德的模样,见到他正要脱下大衣坐下,忽然觉得眼熟。做了一小时采访后,关掉录音笔,又坐在一起闲谈了半小时,期间才想起来,在去年的牛津文学节上见过博伊德。当时他在台上当主持,与大卫·洛奇(David Lodge)对话。

  他是今年国际布克小说奖的评审会主席。来见我之前两天,刚从巴黎回来。今年国际布克奖的其中一名评委丹尼尔·梅丁(Daniel Medin)住在巴黎,博伊德与《经济学人》文学与艺术板块的主笔菲亚梅塔(Fiametta Rocco)去见他,三人在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里讨论国际布克奖的几部入围作品。

  “莎士比亚书店”,博伊德问,“去过吗?前几日的傍晚坐在书店外面,还有夕阳呢,可舒服了。”

  转向翻译重心的国际布克奖

  国际布克奖从本届起实质变成了一个翻译奖。原来每两年评一次奖,从今年更改为年度评奖;原来的评奖对象是一位作家及其所有的作品,从今年起,评奖对象变成单部虚构文学(也可以是短篇小说集),并将重心放在翻译文学上面。

  “英文小说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惊人,外文小说在英国市场长期低迷。英美的非英文小说出版占的比重极低。”博伊德自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希望帮助英国读者拓宽视野。也唯独具有这样视界的人,才能在上个月的牛津文学节上,以“直布罗陀的文学生态”为题作讲演。

  博伊德一直有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出过英译本的中国小说他基本上都读过。他曾写过马建、莫言等人作品的书评。在特地说明了“不喜欢依照地域种族为文学定性”的前提下,博伊德说,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经常令他想起19世纪的欧洲小说,比如狄更斯,比如雨果:“并不是说中国小说像欧洲小说,而是说在处理一个无比动荡复杂的世界这个层面上,跟19世纪的伦敦或巴黎小说是一样的……都擅长于通过小说反思近代历史。”

  “国际布克奖评审会主席”,只是博伊德在英国文坛的多种角色之一。问他主要工作是什么,他答“自由工作者”。这在国内语境中是听起来轻飘飘的身份形容,可博伊德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批评界的重量,是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算起的。

  与今日轻忽的“媒体”身份也有所不同,博伊德在投身出版记者工作之前,先在剑桥大学当了一段时间的文学教授。最近15年里,他最为人知的身份是《独立报》的文学主编。2000年开始,博伊德将《独立报》主办的“外文小说奖”(IFFP)评选重新办了起来,连续主持了15年的评审工作。

  11年前,博伊德将郭小橹首度文学创作《我心中的石头镇》选入了该奖最终入围名单,也间接帮助作为小说家的郭小橹在英国打开了天地。他很欣赏双语写作的郭小橹,以及她自我表达的能量。谈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男性视角,博伊德喝一口茶:“郭小橹写的东西就恰好跟这种男性视角唱对台戏呢。”

  碎片化代替了专注

  2016年,“外文小说奖”并入国际布克奖。博伊德当完今年的评审会主席,将遵循布克奖传统的评审会每年换届制度,在之后任“顾问”。

  《独立报》则在上月关掉了纸媒版,只剩下网站。这是英国第一张大报遭遇此劫,伦敦报界一派惶然,但也无奈,人人自危。博伊德说自己太喜欢报纸,不愿意为网络写文章,“相当于我工作没了”。英国出版业也遭受相似的压力:电子书打折无底线,小说作家的收入受到威胁。博伊德说,大伙儿当时不觉得,但现在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小说出版)确实是个黄金时代,当时的实体书店也多”。有意思的是,博伊德提到过去几个月对于英国图书市场的调查显示,实体书的销售比上一季上涨了6%。这也许说明,电子书的快速发展已经步入了盛极回落的轨道。

  博伊德执着于书评与艺评人的专业背景,对于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网络时代,他感觉到“碎片化”替代了“专注”:“现在越来越难找到严肃的平台。网络空间的无限,却反而造成了注意力的涣散,人们难以就一个问题达成共识。这是莫大的讽刺”。但他并不主张像几十年前《纽约时报》的戏剧评论员那样,一篇文章判定一部剧的生死。眼下,书评人、艺评人“无冕之王”的日子已经过去。博伊德的理想是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中和点:百花齐放,又保持着权威的声音。

  过去二三十年里,博伊德担任过几乎所有英国小说奖项的评委,包括1999年担任布克小说奖评委。

  “文学现场比20年前兴盛多了,跟摇滚音乐现场有点相似:从前演出乐队主要为了卖唱片,现在乐队和乐迷主要追求不可复制的现场感受。”这是跑遍了世界各地文学节的博伊德的观察。

  文学本身的革新并不存在

  我问他,在持续多年的评奖经验中,有没有察觉到写作风格的新趋势?博伊德回想了下:文学本身的革新并不存在,如今主要的写作趋势在半个世纪前已经存在。我提起大卫·米切尔的小说,科幻色彩浓厚,二十年前未必能被纯文学奖项看上。小说的种类标签是比以前模糊了吧?博伊德双眼一亮:九十年代末大卫·米切尔出版小说《灵魂代笔》时,他曾经写过书,评论道“这是属于21世纪的小说”。“米切尔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即使他一直受到村上春树的影响”,但博伊德继续说,其实在写作中兼容不同风格种类的作家早已有之,“你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知道了”。

  拆开茶杯旁的小饼干,倒上一杯热薄荷茶,继续走心。博伊德说,干这份工作很幸运,能够经常被请到世界各个角落去。他与家人在雅典南部的一个小岛上买了房子,每年到希腊待两三回。我前些年在希腊小岛上也住过两三年,就都很有感情地谈起这个国家。博伊德说起正在挣扎着恢复经济的雅典,“二战后还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下滑三成,足有20世纪初美国的大萧条那么糟”。我说起最近希腊最大的港口被中国的船运公司买下,博伊德顺势就说到伦敦市中心的许多物业也被中东几国、俄罗斯的政府买下,置业投资。

  他说下月要到波兰小城弗洛茨瓦夫去,忽然脸颊发亮:“这个城市二战前属于德国,名叫布雷斯劳,二战后领土调整,就变成波兰的了”。我记得好多年前去过数次格尔利茨,德国今日最东边的小城,城内建筑经历二战却几乎毫发未伤。窄窄一道奈瑟河之外就是波兰小城兹格热莱茨——二战之前,这里原本也是德国的。我记得走过2003年才建起的桥到波兰餐馆喝1欧元一碗的浓汤,而在桥这边的德国餐馆喝汤要两三欧元一碗。也记得某年复活节,因为宗教和习俗的区别,德国没有超市开门,于是和朋友们开车到波兰买菜,再回德国做饭。

  “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吗?”博伊德问我,“据说里面部分外景就是在格尔利茨拍的。”

  □张璐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