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谭】
给孩子读什么儿童书?这是许多家长都在苦恼的问题。其实,所谓“童书”恐怕只是出版商招徕顾客的一个噱头罢了。如果以为孩子只适合读“童书”,不是低估了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是不了解读书的乐趣。
1
“给孩子读什么书?”常有人问我。我也总是热心地为他们提供网上流传的种种书单,从幼儿园的到高中的都有。当然心里不免发虚,因为好些书自己也没读过,不知是不是不知不觉地就误人子弟了。
这样的问题回答多了之后,我倒是自己产生疑问:孩子是特殊生物吗,不然为什么要读特殊的读物呢?所有孩子的需要都相同吗?是不是有适合所有孩子的书单呢?
渐渐地我发觉对于“给孩子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有个绝妙的答案,就是“你读的书”。不论是文学、科学、历史、军事,还是报纸杂志里的民间传说、新闻报道,只要是适合父母阅读的书,就适合孩子阅读。阅读没有年龄的差别,只有兴趣方向和阅读能力的差别,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关键还在于父母是否给了孩子足够多的书和足够多的读书时间。难道在文坛上叫得上号的作家,少年读书时有人圈出一个范围给他们说:“呶,这是适合孩子读的书,叫‘童书’,你拿去读吧!”没有,世上并没有一种特殊的专门给孩子读的书,只有够不够好、值不值得读的书。
2
好书是值得所有人读的书,所谓“童书”恐怕只是出版商招徕顾客的一个噱头罢了。如果以为孩子只适合读“童书”,不是低估了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是不了解读书的乐趣。所以,只要是美的善的有思考有内涵的书,尤其是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书籍,都是适合孩子读的书;同理,有很多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绘本、童话若大人们能好好阅读,也会有不少收获呢。好书不分时代,好读者也不分年龄,不必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当然,顾及孩子阅读能力不足,阅读时间有限,父母对于推荐给孩子的读物确实应该有所挑选。还不认字的小朋友可以多看绘本,摩挲纸页亲近文字;或跟父母一起哼《三字经》、《笠翁对韵》,体会中国文字音韵之美。刚认字的可以从跟父母读唐诗宋词、《诗经》、《论语》开始,打下经典文学和良好语感的基础。这些书有情感,有意境、有思想,足以使其窥见传统文化之一斑。
3
在这个书籍出版越来越多,各种媒体竞相发声的时代,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读经典,了解经典,热爱经典。有传统文化做思想的底子的孩子,他的灵魂的根才扎得深,才不会轻易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于已经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那就让他自己挑吧。小说、历史、科学实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自由发展不是更好?
其实,不管是文学家鲁迅,还是物理学家杨振宁,都曾在演讲中建议青年学生什么书都读。鲁迅的说法是“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杨振宁的说法是“要扩大知识面,有广泛的兴趣……因为科学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
也就是说,对家长来说,与其花心思给孩子挑书,不如给孩子一个博览群书的氛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个著名的问答:“什么是天堂?”“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我想说,有父母有书香的家就是孩子的天堂。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物的基因,还有精神的面貌,而书就是铸造精神面貌不可或缺的材料。若受过教育的父母却不能陪孩子读书,那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职,这个缺憾不是任何童书可以弥补的。
4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管父母怎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怎么买书如山积就是不爱读书呢?就人力可为的范围来说,应该是父母错过了孩子最佳的阅读能力培养期。假如孩子童年最初的记忆就是父亲在灯下桌前凝神读书的美好姿态,假如孩子成长的少年时期总是伴着母亲优美的读书声,假如父母成了孩子亲密的讨论书籍的伙伴,他又怎么会畏书如虎呢?但如果父母只是丢一堆书给孩子,自己却从不读书,或很随意地干扰孩子读书,那么孩子会很敏感地察觉父母对读书的不以为然的态度,也就轻视起读书了。
所以说孩子不爱读书,往往不是因为没有书,而是因为身边没有爱读书、尊重知识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家庭父母一字不识而孩子勤读非常。这些父母虽不识字,但假如他们对知识表现出异常的尊敬,这种态度也会在孩子的记忆里烙下深刻痕迹,让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拥有知识是超越于拥有金钱之上的荣光,那么对他们来说读书就是乐事而不是苦差。有了这样的认识,父母就再不必为孩子读什么书烦恼了。
六一儿童节到了,如果身为家长的你苦恼为孩子买什么礼物,那么亲自带孩子去趟图书馆或者书店,或陪伴、或借阅、或购买,不是比带他们吃顿肯德基有营养得多吗?
□陈翠芳(高级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