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人物

名利漩涡中的残疾种树老人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5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冶里村,植完树,贾文其背着贾海霞过河回家。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5月30日,贾文其和贾海霞的这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10点。

  他们接待了近30个人,包括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县委书记、民政局局长、宣传部干部、眼科医院医生等。

  县委书记给他们每人送来1000元慰问金,“书记和我们说,有困难找政府。”

  当时,屋内涌入了很多领导干部,“其中一个高个儿跟我们说,村里有个小滩空闲着,可以继续种树,种上后给树苗款和工钱。”

  贾文其和贾海霞是石家庄井陉县冶里村人,贾海霞55岁,双目失明,贾文其54岁,没有双臂。2001年,两位残疾老人从村里要来一片河滩地,15年时间里,合作种树上万棵,造了一片树林。

  他们因此成了当地的模范典型。2014年年底,他们获得“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今年年初,他们又被评为“石家庄残疾人自强之星”。

  而近日一家美国电视台的报道,让他们变成“感动世界”的“名人”。

  两位老人被推到聚光灯下。

  “当初就想卖钱”

  贾文其比贾海霞小一岁,15年前,种树的想法是他提出来的。他3岁时触碰到变压器,双臂被截肢,从小只能用双脚打理生活。如今他可以熟练地做菜、洗衣服。在井陉县首届残疾人中国象棋赛上,贾文其获得了亚军。

  多年前,贾文其曾在河北省的几个残疾人艺术团工作过,游泳、写毛笔字是他的拿手项目。不过后来由于父亲偏瘫,需要人照顾,他只能回到老家。

  他怀念那段走南闯北的日子,他将在艺术团演出的照片册子放在进门右手边第一个抽屉里,经常翻出来看。

  贾海霞左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看不见东西,他和贾文其是小学和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后,贾文其去了林业队,种树、看护园林,给家里挣工分。而贾海霞一直读到高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在邻村采石场做爆破员,每天能赚25块钱。妻子则在石家庄打零工。

  2000年,贾海霞走到了人生的高峰,他和妻子攒了3万块钱盖了房,一家四口搬进新家。紧接着他的人生又陷入低谷,几个月后,他在一次爆破事故中被炸瞎右眼,从此双目失明。

  眼前只有蒙蒙一层光,贾海霞心灰意冷时,甚至推着媳妇出家门离婚,想要自杀。

  就在此时,在家照顾父亲,没有收入的贾文其找到了他。

  贾文其想到自己年轻时在林业队的经历,一棵树苗经过10年栽育,可以卖出高价。贾文其提出种树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向村委会讨要了河边那片50多亩的河滩。荒滩里杂石密布,又有洪灾的风险,难以用作耕地,没人稀罕。村委会很爽快地同意了。

  “自己处理树木,收入归自己所有。如果被洪水刮了,村委不赔偿任何损失。”贾海霞要来了一个白纸黑字按手印的协议,他觉得这样干,才有保障。

  如今,回想起15年前种树的初心,贾海霞对新京报记者说:“当初就是想卖钱,没那么伟大高尚的想法。”

  荒滩成林

  不过,这些年他们并没有卖树。

  贾海霞说,“十年树木,前几年树太小,没人要,没想过卖。”

  “其实当时有几棵大的能卖,但我们舍不得砍,跟树都有了感情。” 贾文其赶忙补充说。

  当时没有钱买树苗,他们只能到邻村树林里去砍树枝,进行扦插。“一看到主人来了,我俩赶紧走,没少挨骂。”贾文其说。

  砍树枝时,需要两人默契配合。贾文其蹲下身子,用肩把贾海霞顶到树上。贾海霞把镰刀别在腰间,手脚揽着树干,靠着感觉摸索着向上爬。

  因双目失明,贾海霞一手环抱树干,一手拿镰刀,连挥八九下,才能将一个树枝砍下。

  2002年开春,他们在荒滩上栽了800棵树,结果只活了两棵。

  贾海霞的妻子不乐意了,“你干那个有什么用啊,每天就是河滩河滩”。贾海霞也灰了心,想去石家庄再打工。

  贾文其告诉贾海霞慢慢来,两个人开始琢磨,水边好种树,杨树、柳树都容易活。

  从扦插到引水,两人不断改良种树的方法。其间,他们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比如挖渠引水时,贾文其要把树苗栽到水里,而贾海霞想栽到水边,两人僵持不下,谁也不和谁说话,但活儿照样做。

  15年来,每次出发前,贾文其用脚趾把钢钎、铁锤、水桶、带长把的铁钩加进旧挎篓里,用脸颊和肩共同作用把篓挎起来。贾海霞则一手扛着铁锹,一手拉着贾文其的衣袖。

  到达河滩的最后一步是过河。贾文其先过河,把挎篓放到河对岸,再返回背近150斤的贾海霞过河。贾文其也因此落下风湿的毛病。

  河滩土里多杂石,种树时,贾海霞把钢钎插在土里,左手扶钎、右手抡锤,贾海霞看不到,常常会一锤子砸到自己的手上。种一棵要花费7分钟以上的时间。

  10多年后,这50亩荒滩变成了一片树林。

  “现在有的树一棵能卖好几百,不是我说,把那片林子卖了,没有100万也有80万。”贾海霞对新京报记者说。

  “感动河北”

  贾文其至今还保留着第一份报道他们事迹的《石家庄日报》。他时常拿出来和人讲,报纸的边角已经卷翘泛黄。

  那是2014年3月,之后很多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贾文其和贾海霞现代版“愚公植树”的故事。

  他们还穿上整齐的西服,崭新的旅游鞋,去外省的电视台录了3天节目。

  2014年年底,他们当选“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获得了1万元奖励;市残联一次性奖励他们二人3万元,县残联给了7000元创业资金,民政局里准备了1万元救济金等着他们去领,爱心团寄来4000元让他们买树苗,甚至西藏爱心人士持续3年每年寄来2000元……

  贾文其现在住的小屋也是获得该荣誉后,政府补助6000元,他自己借了2万元,由危房改造而成。

  三年前,贾海霞的儿子考上石家庄财会学校,因为贾海霞去做了一次演讲,学校还减免了儿子的学费。

  他们还见到了石家庄市委书记,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领导”。

  2014年4月,县里领导提前通知他们第二天好好准备,乡里的干部到了贾海霞家里打扫卫生,一大早,村里的路被当地派出所管制。

  “市委书记说,我们做得非常了不起,树就是除尘器、造氧机。”市委书记握着他们的手,私人留下2000元慰问金。

  此后,在媒体的帮助下,河滩上开挖了灌溉新渠。

  不过,也有很多爱心承诺没了下文。

  市委书记到贾海霞家里时,嘱咐当地干部把他的屋子装一下。2年过去了,贾海霞的屋子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成了贾海霞现在的抱怨之一。

  村支书刘彦明很无奈:村里没钱。而且,“给他一个人开绿灯,其他村民怎么办?”

  2015年,河北省一家眼科医疗机构,进村为失明的贾海霞进行眼部检查,并带着贾海霞前往石家庄市区的医院进一步检查。

  许多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一家媒体写道,专家会诊认为,贾海霞的左眼如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视力有望得到改善。

  但后来杳无音信。

  还有人提出可以帮忙打井,技术人员到了村里提前知会了村委会,全村人都知道了,但钻井队却迟迟没有来。

  很多村民也因此经常奚落他们,“是不是又要打井了?”

  “塞翁失马”

  前些日子,被美国电视台报道后,贾文其和贾海霞成了全世界的名人。

  这个只有2004口人、人均年收入仅为5800元的村庄沸腾了。

  各路记者纷至沓来。“感谢大家,让我们有平台展示自己。13亿人都在看着我们、都在激励我们,13亿人都是我们的双眼、我们的双手。生命不息、种树不止。特别感谢大家的关注!”镜头前,贾文其和贾海霞已经十分熟稔,一气呵成。

  一台摄像机对着贾文其,让他表演书法,“拿毛笔用脚写几个字吧。”

  “没纸了,这两天他们都让写,写完了。” 贾文其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5月30日, 直到晚上7点,他们才吃上饭,喝上水。“吃啥午饭啊,我俩一合计,这是任务啊,中午加紧干吧”。贾海霞端着茶缸,将里面的水一饮而尽。

  31日下午,眼科医院带着电视台又来了,把测眼仪运到了村里。

  “你这个情况还得去石家庄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你看什么时候合适?”医生问。

  贾海霞说,“看你们的时间。”

  走到院子里,贾海霞嘟囔,“省二院啥的早给鉴定了,没法儿好了。”

  当下,贾海霞的烦恼并非来自他失明的眼睛,而是感觉头上戴上了紧箍咒。

  “政府奖励是奖励,以后不还是得靠自己嘛,还是得自己挣钱谋生。”贾海霞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儿子即将毕业,“他得结婚,得给他买房,哪有这钱啊。”

  现在面对镜头,他们很少提卖树的事儿了,他们成了典型,植树造林,净化环境,造福后代。

  “弘扬正能量的时候,我们就是想卖树也不敢卖了。”贾文其摇了摇头。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皮质小本里,用圆珠笔记着十多页媒体和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最后一页记着“买树人”的电话。

  名利场外,村民的异见也在生长。“河滩之前也有水边长的树,不完全是他俩种的”、“拿着低保和残疾人补助,还有这么多奖励,钱不少呢。”

  “我压力相当大。”5月31日下午,村支书刘彦明蹲在墙脚下,一脸疲态,这几天,他一直在贾文其家门口等着,除了接待县乡级的领导,还要应对村民的各种不满。“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得适度。”

  夜幕降临,人群散去,从贾文其家中出来,贾海霞摸索着,一个人回了家。他又想到那片树林,“别说全卖,卖一部分,家里就不一样了。”

  贾文其有些累了,他身体向后一靠,用脚打开一份报纸,看着关于他们的报道。

  “现在出名,大家都称赞你们。”记者说。

  贾文其停顿了一下,说:“塞翁失马!”

  □新京报记者 王佳慧 河北石家庄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