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主题

忧患有多重,爱就有多深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尤其还在娘胎里的时候,我和妻子便开始描摹他的未来:相貌与性情会像爸爸还是妈妈,将来该从事什么职业,要不要送他出国读书等。这些漫无边际的猜测和想象,似乎有助于缓解将为人父、人母的忐忑和焦躁,有时却显然加剧了精神深处的不安。彼时我们一致认为,不愿他以写作为生,更不必说以写作为武器,反抗他所生存的时代,如果我们这代人所承受的苦难,还得在他身上重演一遍,那么我们写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在焦虑与期待之中,我们所给予尤其的胎教,却是那么文艺:除了音乐,便是唐诗。大概在怀胎三月之后,妻子开始在微博抄唐诗。记得临产前一天,妻子抄的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当时无比忙乱,我可能忘了读给即将面世的尤其听。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尤其出生之后,就相貌来看,肥头大耳,煞是可爱,并无一丝文艺气息。一岁前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天赋乃是吃。在我的教唆之下,康蛀牙曾写过一篇作文,主题是他为什么讨厌尤其这个小表弟。文中说,每年寒假或暑假,他都会带一大堆零食到乡下度假,结果这些零食,起码一半要落入尤其嘴里。他与尤其比赛喝牛奶,主动拱手认输,坦言二人不是一个重量级。而且,一岁三个月后,尤其对酒精滋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爱好,只要见我喝酒,他必定要蹭两口,不给他喝或喝少了,便一脸黯然,甚至号啕大哭。问他最喜欢吃什么,他便答:酒。这些口腹之欲,大抵可视之为遗传。我们乐见他成为一个吃货,并预祝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将来成不了美食家,当个厨师也好。

  当尤其渐渐对酒精发生兴趣,我们意识到,令人希冀而忧虑的教育问题终于到来了。对策早在其出生之前便已确定:顺养。换作行话,即自由教育。这里的自由,近乎放纵,我们所尝试划出的底线,近乎没有底线,一切尽其天性,顺其自然。

  尤其走路甚早,说话则晚,友人怕我们着急,安慰道“贵人语迟”,其实我们无可无不可。他连“外公”“外婆”还不能准确发音的时候,便跟巧虎学英语,外婆忧心忡忡,我们则道:随他去。不料他学起英语,进步神速,半年不到,竟学会近百单词。有些词语,我们都不记得所对应的英文,他张口就来。有一天我考他颜色,问紫色的英语怎么说,他答:purple。我一头雾水,赶紧问百度,果然是purple。

  与学英语同步,尤其开始读绘本。我的育儿导师、有资深奶爸之誉的阿啃(蔡朝阳)兄,曾应广大闺蜜之请,开过一个绘本书单,被我照搬过来,作为尤其的读书指南。他读的第一本绘本——这自然也是人生第一书——是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一边读一边比划,书上的爸爸嘴巴有多大,身边的爸爸嘴巴有多大,读到“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这一页,再也翻不过去,眼睛紧盯鸡蛋和香肠,口水飞流直下,吃货本质尽显无遗……越过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当他阅读琼·穆特《石头汤》之时,已经学会了根据图画自编故事,书中那些角色,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哪个是外公,哪个是外婆,哪个是大哥哥康蛀牙,他们在干什么,吃什么,说到吃,口水便打湿了书页。

  这正是我们所预期的幼儿教育:以培养想象力而非灌输知识为宗旨,以自由而非约束为手段。这不仅源自爱因斯坦的忠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更有现实考量:将来尤其所接受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禁锢、扼杀想象力的教育,假如这一点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在其跨入校门之前,使他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释放和发挥。从最悲观的角度而言,这可视作对未来的提前补偿。

  人生识字忧患始

  遗憾的是,尤其对绘本的热情,时高时低,时断时续,远远比不了对英语那般投入。三岁前后,让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抛开了绘本,开始自学汉字。

  阿啃曾提醒:幼儿识字不宜太早。这正契合了我们的执念,因为不愿他从事写作,从而不愿他与汉字过于亲近。这些年来,我只是偶尔教他认字,如他的姓名,态度近乎敷衍,不比教英语用心。他的启蒙语言,可以说就是英语,以至说中文都是一口英语腔,虽然常遭邻人嘲笑,我们却无比安心。然而有一天他忽然开口:“爸爸,我要看《巧虎学汉字》。”不由使我心头波澜横生。

  既然决定顺养,只好随他去,爱学汉字,便学汉字,反正以自学为主,希望早日丧失兴趣,知难而退。不想这厮识字极快,不出两月,所认识的汉字数量,已经超出了大他二岁、正在上中班的邻家哥哥。他见我读书,常常凑过来,找出他熟悉的字,用铅笔画圈,画完之后,书页几乎面目全非,这大抵是一种变相的涂鸦。晚上我考他,王之涣《登鹳雀楼》,他已经识得其中一半;骆宾王《鹅》、邵康节《山村咏怀》等,不仅能读,而且能背。真正让我惊异的是他对诗词的感觉。譬如我问他:

  “这个字读什么?”

  “花。”

  “什么花的花?”

  我以为他会回答“花朵的花”,不料他脱口而出:

  “八九十枝花的花。”

  “这个字读什么?”

  “江。”

  “什么江的江?”

  我预期的答案是“江河的江”,他给出的答案则是:

  “江南可采莲的江。”

  ……

  天知道他从哪里学来了这些诗词。

  在本该读绘本的年纪,他却迷恋于汉字和诗词,这显然不是我们期盼的结果。倘若称之为误区,那么其形成,基于自然而非人工,没有人强迫他,甚至没有人刻意引导他。对此,该归结于基因还是造化呢,也许冥冥之中,有些东西,不是你想错过就能错过,不是你想回避就能回避。我从那些汉字的笔画之间,窥见了自己的过去与尤其的未来。

  苏东坡《石苍舒醉墨堂》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的忧患,还可以诠释为为人父母的忧患,哪怕是杞人之忧,哪怕是无以解忧。忧患有多重,爱就有多深。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因为尤其正学识字,我翻出张大春《认得几个字》这本我最喜欢的育儿书,以配合他的学习。今晚读到作者教一双儿女认识“震”字,结尾写道:“……震,天地以此提醒人们:我们还活着,而且世界也还在不息地动着。两个孩子问我:‘地震会不会来?’我说:‘当然会,但是地震来时我会趴在你们的身上。’他们于是沉沉睡去。”

  我合上尤其手中的唐诗画册,劝他早点睡觉。告诉他:爸爸等会儿要去写一篇关于你读书的作文。

  “啊,这太可怕了!”他打了个哈欠,喃喃道:“可怜的爸爸。”

  □羽戈(青年学者,著有《帝王学的迷津》)

  亲子共读

  《我爸爸》

  作者:安东尼·布朗

  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他读的第一本绘本-——-这自然也是人生第一书——是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一边读一边比划,书上的爸爸嘴巴有多大,身边的爸爸嘴巴有多大,读到“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这一页,再也翻不过去,眼睛紧盯鸡蛋和香肠,口水飞流直下,吃货本质尽显无遗。

  大卫系列绘本《大卫惹麻烦》、《大卫上学去》、《大卫,不可以》

  作者:大卫·香农

  版本:启发文化

  图画书作家大卫·香农,画了一个名叫“大卫”的淘气包。他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还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但最后一页却以妈妈的一句“大卫乖,我爱你”温情收尾,一个恶作剧的故事竟终止于一个爱的动作。

  《石头汤》

  作者:琼·穆特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07年6月

  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心肠变硬的村民不愿接纳任何人。可和尚们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村民重新懂得如何付出。琼·穆特热爱禅宗和东方文化,他用现代水彩画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唐诗

  大概在怀胎三月之后,妻子开始在微博抄唐诗,每天一首,我则俯在妻子肚皮之上,轻声吟咏,试图让这个未知的生命领略我们的存在和爱。当然这纯属一厢情愿,与其说胎教,不如说自我教育。

  父母书

  《但得爱书人似我》

  作者:蔡朝阳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一个在讲台上传播现代社会与生活理念的语文老师,当蔡朝阳用“爱”来表达对一本书的感情的时候,他更关注心灵世界。所以,这个40多岁的老男人,在那里正襟危坐滔滔不绝谈论的,是童话,是文学,是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