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传承人答作文:老腔沧桑让人震撼

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透露,当地将设老腔传承基地,免费教爱好者学老腔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图/CFP

  6月7日上午,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出炉,其中之一是根据材料写作“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材料中提到的“老腔”,指的是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张家的家族戏——华阴老腔,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去年年底,歌手谭维维搭档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在一档音乐节目中技惊四座,这场演出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摇滚乐,并让“华阴老腔”和70多岁的传承人张喜民走入公众视野中。猴年春晚,谭维维和张喜民所在的戏班再次联手合作,这次华阴老腔磅礴的气势传遍了全国。

  昨日,新京报记者对话张喜民和谭维维,了解他们对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理解。

  ■ 对话人物

  张喜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老腔唱起来很带劲 让人震撼

  新京报:华阴老腔成为北京高考作文题,你怎么看?

  张喜民:我们一个小地方的戏曲能出现在北京高考的题中,我特别高兴。

  新京报:你认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张喜民:老腔为什么这么震撼?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它的唱腔里表现有一种英雄气概。在演唱时,它是一种很自由的、不由自主的发挥。它的唱腔不像普通歌曲里有严格节奏,四拍就是四拍,五拍就是五拍,老腔不一样,它要想发挥出来就可以长几拍,要不想发挥出来就可以短几拍,表演者可以自由地表现。

  另外演奏者的动作与他要表现出的气势也很有关系,气势不到位,这个动作也做不出来,这是导演不出来的。老腔唱起来很带劲,让人震撼,有人说这是东方的摇滚乐,我觉得这比摇滚还摇滚,还激烈。老腔有一种沧桑感,沧桑里面还要有力度,这就会让人觉得震撼。

  新京报:老腔和多种音乐结合玩跨界,会不会影响它本身的特质?

  张喜民:不管在大地方唱还是小地方唱,它本质东西和老状态没有改变。它是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和现代音乐融合时,有些地方还是要有所调整,不然会很不融洽。比如和谭维维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我们就做了些改动。

  老腔不是眼前在舞台上的那点东西,之前老腔唱的是皮影戏。如果正儿八经学,生旦净末丑这五种音你都要会。它还是有些柔软的东西,而现在舞台上表现的慷慨激昂的东西比较多。

  老腔传承基地7月开课免费学

  新京报:地方为传承华阴老腔做了哪些事?

  张喜民:2010年和2014年,我们当地文化局举办了老腔培训班,在农闲时开课。现在只要爱好老腔就可以学习,不局限于我们村。文化局还在我们村设立了老腔传承基地,预计7月份启动,有接待室、传承室、展览室以及演出室,现在正在宣传阶段。这个是不收费的,什么钱都不要,每周二、周四学习两天,给老师的薪酬由非遗保护项目提供经费,我也会参加授课。

  新京报:学习的人多吗?

  张喜民:有一个问题,想要学习的人年龄都比较大。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他们都打工去了。学老腔艺术得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很多年轻人一看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没有兴趣学了。而且由于老腔这几年比较火,一些人的目的是学完之后去大城市里赚钱,不是奔着传承老腔艺术本身来学的。

  新京报:你是华阴老腔张家的第十代传人,家族中会继续传承下去吗?

  张喜民:我的孙子在读大学,他会唱一点。他听得比较多,学得也快,表现得还可以。

  新京报:你个人今年有其他计划吗?

  张喜民:我在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渭南师范学院也准备办一个老腔传承基地,邀请我过去授课。那边都是学生,他们懂乐理,学起来会更快。

  ■ 对话人物

  谭维维 内地女歌手,曾与张喜民等华阴老腔艺人在2016年春晚上表演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

  谭维维 我写作会以老人田间“吼生活”开头

  老腔震撼我的是那种对生活的感悟

  新京报:你知道华阴老腔这个主题被列为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谭维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很吃惊很高兴,下午还很激动,现在刚过了开始那个劲儿。我觉得这个内容进入高考题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腔这个题目,不单是对考生,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很多可以发散的内容,不管是老腔本身的历史还是它代表的一种文化传承或者是生活态度,都可以好好发挥。

  新京报:你觉得老腔为什么令人震撼?

  谭维维:这种剧种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传承到现在,更早的时候是皮影戏配乐,再走到前台。作为一种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里面和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去年开始接触华阴老腔的,深入了解以后觉得震撼我的是超越艺术形式的那种对生活的感悟。唱老腔的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他们从田间走出来,用最直白的音调,最常用的家伙什儿演绎出自己的生活。传承人大多是年岁大的人,他们脚踏黄土震荡着大地的气势,用刘欢老师的话说,每个音落到地上都能冒出烟来,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觉得震撼。

  老人田间“吼生活”让我印象深刻

  新京报:如果让你来写这篇作文,你会怎么构想?可以给我们写一个简短的开头吗?

  谭维维:我对这个形式了解多一些,写起来可能会太专业。如果要按照作文来写,我会以一个老爷爷的一天开始,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了一天最习以为常的劳作,炙热的太阳烤在他们的背上,脚下是黄土地。劳动过后他们聚在一起,有人喊“伙计们‘抄家伙’”,有人抄起板凳、烟斗,甚至有他们的锄头、铁锹,开始“吼”出他们的生活。

  新京报:为什么会这样开头?

  谭维维:这是我探访华阴老腔传承人时印象最深、也是最直接震撼我的画面,现在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背后的感受是我们当下缺少这样鲜活真诚的表达。那个画面足以让我们铭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

  新京报:华阴老腔的推广开,其实与你有密切的关系,你是如何想到要把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自己向外推广的?

  谭维维:老腔的成功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本身这个形式,不管是通过白鹿原的展示,还是春晚上的片段,这个黄土地里长出来的艺术形式足以让任何接触到它的人喜欢上它。相反,我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是个幸运的人,有幸碰到张老先生他们,大家在一起创作一些新的东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