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调查/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调查/评论
上一篇

“中性厕所”推广:莫让标识模糊了焦点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第三只眼

  所谓“性别友善厕所”也可以称之为“中性厕所”,其已从最初的代表性别确权,向实用化迈进,方便异性陪同残疾人、老幼等人群进入卫生间。

  近日,一则“北京出现性别友善厕所”的帖子刷爆了朋友圈。不少网友很好奇,这样的厕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不是给跨性别人群贴标签?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不仅北京数十家咖啡厅、酒吧的卫生间加上了这一标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办公室等机构的厕所也“改头换面”,贴有标志的厕所对所有性别开放。

  所谓“性别友善厕所”也可以称之为“中性厕所”,在欧美国家其实已不算新鲜事物。不过因为牵涉到隐私、安全、性别文化等诸多问题,一直伴随着争议,赞成者与反对者皆有。“中性厕所”的兴起,首先是源自社会性别认同的多元化趋势。如去年夏天,美国曼哈顿私立大学柯柏联盟学院一群学生为了争取跨性别同学的权利,将学校最古老建筑内厕所的男女标志摘掉。

  但随着社会对于性别多元化认识的加深,“中性厕所”又越来越从最初的代表性别确权,向实用化迈进。典型例子是,最早出现“中性厕所”的泰国,一开始是将其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幼也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卫生间。

  这种变迁,对于在我们这样一个性别文化趋于保守的社会,推广“性别友善厕所”有不小启发。

  这次北京的“性别友善厕所”活动由一家NGO机构发起,其初衷是为了推动性别的友善和社会观念的进步,说白了就是借此向社会普及多元性别文化。这一初衷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从策略上看,如果过于强调其对于跨性别权利的满足,反倒可能会适得其反。毕竟,在世俗眼光下,一旦突出该类厕所的文化启蒙意义,人们很容易将之等同于同性恋者专用厕所。不仅容易对同性恋群体构成反向歧视,也难免引发不必要的心理隔阂。典型如,人们担心自己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而排斥进入“性别友善厕所”。

  因此,在推广上,多讲实用性,而少突出性别上的针对性很有必要。事实上,当前就有不少公共场所的厕所已注明是“男女通用”,这可视为是“性别友好厕所”的雏形。只是在内部细节与传统的男女分厕并无差异,因而存在实用性上的缺陷。

  此次推广的“性别友善厕所”主要受益人群包括中性打扮人士、跨性别人士,带小女儿出门的爸爸、带小儿子出门的妈妈,以及带年迈父母出门的成年子女等。因此,有必要考虑根据这些人群的实际需求,对厕所的内部设施作出更人性化的改进,而非仅仅是挂上一块标识。

  长远来看,从实用性角度推广“中性厕所”,与推动社会性别观念进步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朱昌俊(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