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总动员2》北美票房破纪录夺冠,内地则票房不佳,目前仅收获1.5亿元
| ||
| ||
今年无疑是迪士尼一统天下的年份,年初的《星球大战7》、《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等片抢夺了今年开年至今大多数的周末票房冠军,迪士尼在北美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突破30%,将首度问鼎“六大”第一宝座。
一晃13年过去了,皮克斯力作《海底总动员:多莉去哪儿》(后简称《海底2》)也顺势回归,这是继去年《恐龙当家》口碑票房遭遇双失利后,皮克斯渴望重建自己金字招牌的作品。上周五《海底2》在中美两地同步公映,在内地上映6天票房不到1.5亿元,当《疯狂动物城》等片将动画电影大卖的标杆拉到10亿元的额度,这个成绩,远远说不上惊喜。
幕后
为什么13年后才出续集?
拖延《海底2》面世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故事酝酿,皮克斯向来注重“故事为王”,无论是全新角色登上舞台,还是曾经的伙伴再次上镜,都要是一个值得讲的故事。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表示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时,就定下了绝不会趋于商业压力去拍续集的规矩:“没有人计划过13年后会拍摄《海底总动员》的续集,一切要等到水到渠成。”
斯坦顿回忆到《海底总动员》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自己都把精力放在了《机器人总动员》上,2011年曾经打算把《海底总动员》制作成3D版本上映,他反复看了很多次电影,才发现多莉这个角色值得挖掘。在斯坦顿的印象中一直有什么令他难以释怀,数年后他才意识到纠结的原因——他很担心多莉,“我担心多莉会再次失忆,担心她与尼莫父子走散。短期记忆丧失症会对她生命有影响吗?这是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勇敢传说》和《头脑特工队》后,《海底2》是皮克斯第三部以女性为主导的电影,也是首部以配角做主角的续集。或许这正是作品最大胆的地方。要打造新角色或许是因为主创不想偷懒,“选多莉”也与皮克斯对她的信赖有关,网上调查统计显示,多莉在facebook上获得超过2500万个赞,是迪士尼和皮克斯旗下集赞最多的角色。
影片原计划2015年11月25日上映,由于皮克斯的另一部电影《恐龙当家》推迟到11月25号,因此本片也从2015年末调档到2016年,在这期间,皮克斯似乎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剧本,面临的挑战也耗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剧情上多莉能记得什么不记得什么,让剧组在讨论中出现不少分歧。
市场
皮克斯在内地还是吃不开
从先期评论来看《海底2》算是口碑爆棚,烂番茄上外媒早就打出95%的新鲜度,Metacritic媒体评分78,IMBD评分8.3。上周《海底2》在北美超过4000家影院上映,周末三日斩获1.36亿美元的惊人票房,打破由梦工厂《怪物史莱克3》9年前创造的动画电影北美首映周末票房纪录,力压《魔兽》等大片登顶周末票房榜。
看上去续作丝毫没有动摇人们对皮克斯的感情,然而票房奇迹并未在中国市场出现,首周末《海底2》拿下的1.18亿元票房,这一成绩与北美的票房有很大差距,与前作相比,《海底2》在国内的口碑似乎比预期要差很多。
今年刚好是皮克斯进入中国20周年,如今内地票房市场已经扩张了超过200倍,但这种急速扩张并未给皮克斯分一杯羹,除去《海底2》,皮克斯共有10部作品在国内引进,10部的累计票房竟刚刚超过1亿美元。其中最惨的无疑要数获得如潮好评万众膜拜的《头脑特工队》,在全球创造8.57亿美元票房的同时,中国票房却不足1500万美元。新京报记者对多位业界人士的采访,分析《海底2》在中国票房遇冷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业内说
1.宣传力度不够,模式单一
在北美,皮克斯的元素随处可见,宣传片、彩蛋、衍生品……而在中国,总是以单一独立作品宣传为主,推广不够,也很难建立起受众的情感认知。
2.“多莉当主角”或许是潜在风险
据北京UME院线经理刘晖介绍,映后不少观众反映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前作中的“尼莫”,那才是中国观众熟知的角色,很多人都想在续作里寻找原先的“人设”,换了新角色增加了部分人的陌生。
3.越发“幼齿化”国内口碑不如预期
为了迎合市场,尤其是儿童和家长的需求,皮克斯选择进一步将影片低幼化,这样也失去了老少皆宜的深度和思考,也很难建立稳定的口碑、超越前作。《疯狂动物城》的成功无疑是因为俘虏了一大群成年观众,仅靠小朋友维持票房在国内市场来说基本是不现实的。
4.影迷对续集期望过高
凭借着对《海底总动员》的美好回忆,过高的期望没能满足日渐刁钻的观众口味,不少评价都认为“笑料不足”、“略显无聊”、“剧情单一”……如果以这样的评价氛围又要走口碑发酵,很难支撑更多观众为电影买单。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