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思虑时代 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在这部不可思议的书中,两位探险者开始了一段只有其中一位能返回的旅程。他们要去的未知之地是一块我们称之为20世纪的大陆。他们的路线是穿越他们自己的心灵和记忆。”

  ——《卫报》评《思虑20世纪》

  托尼的才智似乎源于他既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他先进入内部,用心看,留心听,然后又退回到外面去思考和写作。托尼的生平清楚地表明,这一锻炼可以重复无数次。当托尼将自己视为局外人时,他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局外人含蓄地接受既有的论争,并为成为正确一方而竭尽全力:卸除旧有的防卫,渗入内部的庇护所。

  在我看来,比托尼在很多时候都属正确一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更为有趣的,是他不断增强的某种能力,伟大的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称之为“理解力”。要理解一起事件,要求历史学家抛开一切框架,同时又能接受某些框架的有效性。其直接的满足乏善可陈,但其成就却远为长久。正因为托尼在这个意义上对多元主义的接受,他最优秀的作品,尤其是《战后欧洲史》才得以产生。

  那些对1989年的东欧剧变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比如亚当·米奇尼克(Adam Michnik)和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他们都关心生活在真实中(living in truth)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托尼·朱特的思想自传,作为一部知识分子史和政治史,有很多内容都牵涉大真理(big truth)与小真相(small truths)之间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对伟大事业与最终目标的信念,这些事业和目标似乎不时地需要谎言和牺牲,而小真相则指能被人们发现的事实。

  大真理可以是一场将临的革命的确定性,如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所怀有的;或是明显的国家利益,如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期间的法国政府或伊拉克战争时的布什政府所捍卫的。但即便我们选择了小真相,就如左拉在德雷福斯事件中,以及托尼在伊拉克战争中所做的那样,真实在于何处仍不得而知。21世纪的一项智识挑战可能是:如何在捍卫真理本身的同时,接受其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基础。

  这些不同类型的真理中,有一些贯穿本书始终,且常常成对出现。譬如,历史学家的真理不同于评论家的真理。历史学家对过去某一时刻的了解,能够且必定多过评论家对今天发生之事所可能的了解。评论家远比历史学家更多地考虑其时代的偏见,因而必须做些夸张。

  可靠性的真理不同于诚实的真理。做个可靠的人是按别人希望的那样去生活,而做个诚实的人则承认这是不可能的。类似的,仁慈的真理不同于批评的真理。激发起我们自己和他人心中最好的一面,既需要仁慈也需要批评,但它们无法一道出现。

  我们无法将这些成对的范畴中的任何一个简化为某种根本性的真理,更不用说将它们都简化为某种最高形式的真理。因而存在着多种探究真理的方式。这便是多元主义:它不是相对主义的同义词,相反是其反义词。多元主义接受不同类型的真理的道德实在性,但拒斥了这一观念,即它们能够用某种单一的尺度来评判,用某种单一的价值来衡量。

  有一种真理在寻找我们,而不是反过来,这一真理不需要任何修饰:我们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其他的真理就像恒星围绕黑洞一样围绕着这一真理,它们更亮、更新,也更轻。这一终极真理帮我赋予了《思虑20世纪》最终的形式。若无特定时刻下的特定努力,本书本无以面世;这些努力于我而言不过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而对托尼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身体考验。但这不是一部关于抗争的著作,而是一部关于精神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与用心生活(the mindful life)的著作。

  朱特著作年表

  1976年

  ●托尼·朱特的第一部作品《重建社会党:1921-1926》出版。3年后,《普罗旺斯的社会主义,1871-1914》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1990年面世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国左派》,朱特的身份是一位以研究法国社会主义史为专业的历史学家。

  1992年

  ●朱特因他的《未竟的往昔》在美国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学者,也因此成名。他在《思虑20世纪》中回顾道,《往昔》是一部关于二战之后巴黎左翼智识生活的历史,“我着手要写的是一份关于一个民族性弱点的个案研究:在政治和伦理上惊人的前后不一,这种前后不一是法国知识分子对极权主义兴起的典型反应”。

  1998年

  ●作为《往昔》一书的延续,他在《责任的重负》中关注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三位“圈外人”,他们同时也是萨特的对手。他写道,“我论述的重心落在布鲁姆、阿隆和加缪与彼时法国之间矛盾重重、麻烦不断的关系上。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这三人的道德(有时还有身体)勇气有一共同点,即他们都甘愿与自己人较劲,却不与政敌或思想之敌战争。”

  2005年

  ●《战后欧洲史》延续其在1996年《论欧洲》中对于欧盟的关注,并将朱特推向学术巅峰。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并入围普利策奖。此时朱特在从事著作写作的同时,也为《纽约书评》和其他刊物定期写稿。他不愿意做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对史学家的职业伦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2008年

  ●2008年,他在《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阐释思想观念的作用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指出20世纪末至今的知识分子大多回避恶的问题,“‘恶’的概念慢慢地潜回道德思维甚至政治思维的表述方式”。

  同年,他被查出患有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人症”)。

  2010年

  ●2010年,朱特口述完成了讲述个体生命经验的《记忆小屋》和交付他对现实与历史思索的“遗嘱”《沉疴遍地》。8月6日,这位人文学术界的“霍金”在纽约格林尼治村的家中去世,享年62岁。

  2012年

  ●2012年,《思虑20世纪》出版。共同完成此书的东欧问题史学家斯奈德称其为“一部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蒂莫西·斯奈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